
导读:从刘迪生的散文中,我读到了他创作中一种可贵的品质。这就是悲悯与爱。首先,他爱家乡,爱土地,爱国家。其次,他爱亲人,爱朋友,爱同事,悲悯同情一切弱小的事物。第三,他爱大自然,爱大地上的一棵树、一朵花,甚至一块石头。

抒情的小夜曲,是刘迪生面向大地的歌吟,是他对南国都市发自内心的倾诉,而在诗性倾诉的调子里,我感受到一种爱,一种包容万事万物的大爱。是的,爱是刘迪生这本散文集的底色和基调,也是他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的内在魅力之所在。
刘迪生的祖先从山西汾阳迁徙到广东南雄,又从广东南雄迁徙到江西信丰。他的少年时期在信丰度过,十几岁便离开江西来到广东,先是在南雄念完高中,继而又到广州求学,尔后到广州从化谋生,最终扎根在广州天河。在从化,他一待就是10年。他做过美工、秘书、导游、婚纱摄影师、亚运会摄影记者、建筑助理工程师、公务员、新闻工作者,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改变不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集子中的《我深爱的这片土地》《北回归线上的一墨醒笔》等作品,就是唱给他的第二故乡——从化的恋歌。在这片留下他的足印、渗透着他的情感、烙下他的精神印记的土地上,他贪婪地汲取着色彩斑斓的岭南文化和时代最质感的快乐,感受着新兴城市的市影尘声,陶醉于北回归线上温泉的美妙神韵,倾听着流溪河温柔恬静的吟唱……对于刘迪生来说,“从化,每一滴水珠都珍藏着一段美丽的故事,每一片树叶都谱写着一段动听的旋律;每一朵花儿都蕴含着一段痴情的缠绵,每一块砖瓦都见证一段沧桑的历史”。而当回到南方大都市广州,他既震惊于现代大都市的潋滟与润泽、锦绣与繁华,忘情于滔滔天河浪、滚滚珠江潮。
对于北京路步行街、天河花市、黄埔古港、十三行、沙湾古镇等现代街市和文化遗存,刘迪生更是一咏三叹、流连忘返,为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分子,作为一个广州人而自豪。因为在这里他寻找到了他的根,获得了他的爱。

从刘迪生的散文中,我读到了他创作中一种可贵的品质。这就是悲悯与爱。
首先,他爱家乡,爱土地,爱国家。其次,他爱亲人,爱朋友,爱同事,悲悯同情一切弱小的事物。第三,他爱大自然,爱大地上的一棵树、一朵花,甚至一块石头。我将刘迪生散文中的这种爱,理解为“人道”与“天道”的和谐共处,相生相长的大爱。
这种天地万物皆有情、皆有大爱的写作,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与特色:
一是写作者必须尊重常识,着眼于天地自然之道。因为人是天地自然中的一个微粒,他的生命是大自然赋予的,所以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有敬畏之心,不能“无法无天”,无视天地自然的常识与规律,以及其对“人”的制约与规范。
二是强调“体悟”与“诗心”。因万物皆有性灵,天地大美而不言,这就要求人面对自然世界,不能靠逻辑推理,而应以“心有灵犀”的会心体悟,同时通过诗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秘密和生命力,并将这种生命力与自身的生命,与人间的大爱融通起来。
三是在强调“人道”与“天道”相融合时,要重视“人心”的培育,因为只有将“人心”安放进大自然中,人的“心灯”才能够清澈明亮,才能“随遇而安……他乡是故乡”(《桃江流浪到天河》“乡土恋”序),时时处于悠然自得和怡然自乐的幸福快乐之中。这样的见解,其实就是国学大师钱穆说的天地人间有“大生命”和“小生命”。宇宙自然是大生命,它包罗万象,广大悠久;而小生命乃人类个体的生命,它既微小,又短暂。因此,小生命唯有融进自然的大生命中,即心与神、与物合而为一,才能达到“心之大解放”,才有“心之大安顿”。
因为心中有大爱,所以一方面时怀向善向美之心;一方面又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去护卫生命中的尊严,这是刘迪生散文可贵的另一面。还应看到,由于有爱,刘迪生的散文不但有情,而且他的情既深且真。

这是散文创作的常识,也是对散文最起码的要求,但要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时下的散文创作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一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无限虚构”,完全无视散文乃是一种“有限度虚构”的文体。
二是既缺乏生命的体验和思想的提纯,也漠视真实与真诚的写作原则。这一类作品要么矫揉造作,要么堆砌一些无关痛痒的生活素材。不错,它们写的也是现实生活题材,但却总是与现实隔着一层。
刘迪生散文的难得之处,在于他的散文既真实而又真诚。他一直以一种真性情在写作。因此,不论写故乡江西信丰、写从化流溪河畔垂钓、写广州的天河龙口西,还是写他的父亲、写与朋友喝酒,他的散文都十分投入,而且总能将自我、个性与写作对象融为一体。请看他与鲍十喝酒:
鲍十和我一样,热爱天河,热爱这个充满灵性和浪漫的地方。鲍十热爱海心沙岛,说它是广州的一张新名片;鲍十热爱花城广场,说它是广州市最大的城市客厅;鲍十热爱六运小区,说它洋溢着欧陆风情……鲍十热爱生活,热爱他生活的地方。
鲍十热爱朋友,更热爱酒,但他从不嗜酒。每次喝酒,他总能把持住。跟鲍十喝酒这些年,从没见他醉过。鲍十最喜欢微醺的感觉,享受那种放松,享受那种无我的状态。他总是一边喝酒,一边乐呵呵地小笑,喝到兴奋时,聊到开心时,他会很克制地大笑,这一笑,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此刻,他黝黑的脸通红,活像一尊雕像,让人想起一些古老美好的传说。
——《酒友鲍十》
这样的描写,堪称生动传神。但在我看来,仅仅用“生动传神”还不能穷尽文章之妙。你看,一阵阵推杯换盏之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芳香的气味,飘荡在南国斑斓的都市里,如飘融在轻柔无语的冬雪中。是的,喝酒是男人的至爱。懂得喝酒和品酒的人,是性情中人,也是单纯、浪漫、理想化的人,只有用心去品味酒中的韵味,才能感知其中的奥妙和做人的真谛。这是酒语,也是情语。这样的酒语情语,不仅让人陶醉神往,也让人感到世界的温暖,感到人生就像甘香醇绵的陈年美酒一样自然美妙。

在刘迪生这本散文集中,我最喜欢,认为写得最好的是那些写人的散文,这一类散文好在情深、情真,好在用笔朴实自然,不仅有大量丰满的生活细节,在记叙和描写方面也十分生动传神。如《小河墨中酒香浓》《阅读父亲》等,也大有可观。
有些文章是用文言写的。这多少让我有点吃惊和好奇。按说,作为“七○后”的散文家,刘迪生的古文功底不可能太好。但欣赏了《为信丰记》,客观地说,我真的对刘迪生有点“刮目相看”了:
信丰者,幽居赣南,弹丸于泱泱华夏。山川之妖冶,风物之传神,独秀南国。桃江源出大庾岭,纳千溪万泉,百回九转,汇入赣水,曲直顺势,清浊由天;经山村而历都市,傍茅舍而绕华屋,宠辱不惊,枯荣相忘。玉带桥前清故物,巨石叠垒,高古雄峙。桥孔可穿王濬之舟,对此不惊埃及之塔;桥上屋宇,遮去数百年风雨,依然情重;行旅匆匆,独不见韩、苏履迹,恨不逢时。大圣寺塔直凌霄汉,古典苍迈,九层六角,九层九境界,六角六画图。仙济岩仙风依旧,石窟小比大足、云岗;南山寺宋人匠心,拂云老松果然成名。至于雷惊菜花,雨推稻浪,风拂金野,雪压脐橙……一方福土,四时胜景……
如此排比铺陈,对偶工整,文气畅达,文字讲究,古朴雅正,既想象丰富、色彩纭纷,又抑扬顿挫、富于节奏感。这表明,刘迪生的散文不仅有爱,而且是“有根”的。正因有根,他的散文才有灵魂和精神气,才扎实耐读并易于抵达读者心灵的深处……
刘迪生这本《桃江流浪到天河》为当下的散文创作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样本。
‣目录
情缘结
据说“父子是仇人,夫妻是冤家”:上一世落下的“债”,这一世是来还的——人生就是来还债的吧。“满目河山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我对我的亲人、师长、朋友……深深地爱着,万分珍惜这份滚滚红尘的情缘。感谢上苍的赐予,我才从未有孤独过……
总想把句号画得圆一点的人
酒友鲍十
捏弄心灵
生命是思想之花
清丽如斯
指数星辰
小河墨中酒香浓
阅读父亲
乡土恋
谁不敬父母,谁不恋家乡?不孝,何以言忠?不爱其乡,能爱其国?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哈,项王虽以锦还之快遗笑后人,但我很在乎他老人家的乡恋……
为信丰记
信风吹来一枝春
我深爱的这片土地
北回归线上的一墨醒笔
璀璨的天河
母亲的河声
逍遥游
飞鸿踏雪泥,偶尔留指爪。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来马蹄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窃想李太白云游天下的放达,杜拾遗饱经战乱的惊恐,苏东坡颠沛宦途的尴尬……才成就了他们经典不朽的绝世才调吧。夕阳花草无情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伴我乘槎过海洋
烟台,如烟如海
龙口有珠皎如雪
徜徉桥头看荷花
客家山歌入梦来
远芳侵古道
山河的痉痛
永远的女神
蝶恋花
“横看成岭侧成峰”——且不谈视角、感情的润泽与浇灌,“情人眼里出西施”吧,说是偏见也中:有如弋射,偏见才是准确哩。欣赏我的师长、朋友们的艺术作品,常常扣案再三,叹服不已,正所谓:万紫千红处,我若蝶恋花。
芳菲只与春风知
虎虎生美,万象更新
云染丹青馨之远
岭南泼墨人
充满灵气的艺术世界
将军笔下走雷霆
古风时雨染江山
大纯的东方情怀
深山古藤
给艺术一口仙气
驰骋艺海浪湿衣
情痴意动到梵天
钟道宇的紫荆情语
蠡测海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千个读者,是一千本《红楼梦》。袁牧先生曾有感于时人之浩卷的无盐,说:“披沙十万斗,欲觅寸金难。”是他老人家太悭吝苛刻了吧。拜读我的师长、朋友们的诗文,总有寻幽探胜之感。有如苏子之览《阿房宫赋》,浮一大白,其乐何如也!
一个时代的心灵独白
从“夹缝之风”到旷野之风
浅赏杨永康散文的沧桑感
美哉《聊斋》
枕石听溪响贪泉亦清流
章以武与广州三部曲
解读乡土的冷酷与温情
途中的情话
秋思落谁家
灵与肉的裂缝藏着一线光
诗是一个人灵魂的勋章
《香云纱》的温度
爱,欣赏彩虹
侨风扑面故人来
有所思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底蕴之深,可谓十八层地狱。天何言哉?可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就仅仅是“万灵之长”——有所思吗?安徒生很搞笑:如果说皇帝的新装竟被一个小屁孩说破了真相,窃想不是那位君主的愚昧,应该是整个儿的天下愚昧。
啊,南风
星海津渡
敢医敢言
白衣卿相
橄榄枝镶边的“平安符”
浮世物语中的人格救赎
岭南某生
跋:在别处的迪生
‣关于图书

《桃江流浪到天河》是刘迪生暌违十年的散文新作。书中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作者的创作涉及多个主题,在 “情缘结” 中讲述与亲友的故事,展现人间真情;“乡土恋” 里描绘故乡信丰、从化和天河等地的风土人情,抒发浓厚的乡土情怀,如对信丰历史文化和美丽风光的描写,对从化十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逍遥游” 记录各地游历见闻,像烟台的美景、河源的发展等。此外,作者还在书中对众多师长、朋友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与点评,如王荣宝的书法、区广安的书画等,从不同角度展现艺术之美。书中也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如对历史事件、社会发展中问题的探讨。这些散文以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艺术的热爱与思考,展现了作者悲悯与爱的创作品质,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关于作者

刘迪生,广东省侨联《华夏》杂志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长,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诗刊》等期刊。出版作品《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等9种。获全国百种优秀青春读物奖、全国书刊优秀畅销品种奖、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作品奖、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奖项。纪实文学《点亮生命:志愿者赵广军感动中国》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推荐的百种优秀思想道德读物,被列入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入选广东百年百部红色经典,有作品人选全国教辅和公务员考试试题。
图书编辑:李谓、安然
新媒体编辑:江彬
审核:杨淳子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