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一条简陋的沟壑,一个势单力薄的碉堡,以及其他一些简易的防御工事,它们能够使一群贪生怕死、在腐败中沦落、战斗力已经消耗殆尽的晚清八旗军和绿营军,在面对以拼命勇敢、充满热血而著称的太平军时,出人意料地逆转战局,几乎毫无损失地消灭了太平军,改变了原本已注定的失败命运吗?而促成这次震惊历史的战争反转的传奇人物,正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与政治家——曾国藩。

提到曾国藩,许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他在一生中积极倡导洋务运动,并且成功创立了湘军,对后世的治国理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人总有缺憾。尽管曾国藩拥有卓越的军事天赋,却有一个不可克服的致命缺点,那就是无法亲自走上战场指挥,只能在背后进行谋划,换句话说,就是难以出现在世人面前。实际上,在与太平军初期交战时,曾国藩经历了人生的低谷,面对接连的失败,他甚至产生过跳河自尽的念头。这样的惨败并非第一次,此前他指挥的多场战争均走向了失败的境地。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曾国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深知自己缺乏将帅之才,于是主动选择隐退,在幕后专心策划战略。
经过多日的深思熟虑,曾国藩终于理解了八旗军和绿营军与太平军之间难以跨越的巨大差距。正面交锋绝对不可行,毕竟太平军的士兵们都是对腐朽的清政府失去了信心,誓言以命相搏,决心拼死一战。因此,曾国藩决定采取反向策略,运用“偷懒、拖延和借助地理环境以柔克刚”的战术,后人称之为“结硬寨,打呆仗”。

所谓“结硬寨”,就是像战争片中常见的那些掩体和碉堡,士兵们依靠这些建筑来躲避敌人的攻击,并且迷惑敌人。曾国藩利用这一战术,使得太平军陷入困境,几乎丧失了战斗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八旗军和绿营军的士气,使他们在近战中不再胆怯。而著名的安庆之战便是一个经典案例,在这场战斗中,曾国藩的部队通过这一策略,成功将太平军的优势转化为劣势,甚至改变了安庆的自然地理环境,让敌人无法适应。

而所谓“打呆仗”则是围城之计的具体体现。尽管太平军在战争中有着明显的杀伤优势,但大多数都是临时拼凑而成的平民,他们的军备与训练远不及政府军。曾国藩看准了这一点,遂下令采用拖延战术,将太平军围困在城中,却不急于发动攻击,而是耐心等待,直到敌军耗尽物资、心理防线崩溃的那一刻,才全力出击。这一策略也显示了曾国藩不凡的心理战术才能。
就这样,一个在当时看来愚蠢至极的办法,竟然使一个原本注定失败的战局实现了逆转。这种军事策略后来成为了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博弈方式,并且在一战时期的欧洲战场上再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一战中,协约国的强大军力对德国发动攻击,借鉴了曾国藩的“呆战之术”,最终将德国拖入了困境。这场战争造成了超过1000万人的死亡,打破了当时世界的死亡记录。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