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原创 周瑜死亡之谜终于揭开!专家:并非被诸葛亮气死,死的很冤枉

2 已有 87 次阅读   2025-06-13 11:11
原创 周瑜死亡之谜终于揭开!专家:并非被诸葛亮气死,死的很冤枉
小倪说史 2025-06-09 09:46
周瑜与诸葛亮,作为东吴与蜀汉两大智勇双全的谋士,历史上常被传颂为“既生瑜,何生亮”的经典对比。然而,周瑜死因一直以来被传说成“被诸葛亮气死”,这一说法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趣闻。可是,最近有专家提出了全新的解读,认为周瑜的死因并非如此,许多史实都被严重误解。那究竟周瑜究竟是如何去世的?他的死因真相如何呢?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出生于东汉末年。他家族背景显赫,祖上曾有两位太尉,真可谓门第显赫、贵不可言。年少时,他便与同乡孙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从小便情同手足,形影不离。
建安二年(197年),刘繇造反,孙策被命令前去平叛。那时周瑜年仅20岁,却已成为孙策的重要心腹。在曲阿之战中,周瑜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指挥得当,帮助孙策大破刘繇,为江东扫清了最大的隐患。战后,周瑜的声名远播,也因此得到了“俏郎君”的美誉。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欲吞并江东,并要求孙权献上质子。起初孙权有意从命,但在周瑜的强烈劝谏下,孙权决定放弃这一决定。周瑜直接指出:“曹操虽为汉相,实则是汉室的叛臣。他拥有强大的军队,正是该振臂一呼,为天下除去残暴之人。”在周瑜的建议下,孙权确立了“割据江东,独立建国”的战略方针。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征江东,局势变得异常紧张。周瑜敏锐地判断时机已到,向孙权提出:虽然曹操的军队强大,但其后方有诸多顾虑,正是击败曹军的大好时机。他遂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亲自统领兵马,协同孙权征战赤壁。赤壁之战中,周瑜凭借精妙的谋略和出色的指挥,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强大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然而,在赤壁之战后,曹操撤退,江东虽然暂时平稳,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却愈发加剧。
建安十四年(209年),在孙权的指派下,周瑜率军夺取南郡。当时,刘备已经被曹操逼退,周瑜趁机占领这一战略重地。没想到,诸葛亮却在周瑜调整休整时暗中出击,悄然夺走了南郡。虽然周瑜并未违背与刘备的协议,但他心中的不满和愤懑显而易见。
不久后,刘备在诸葛亮的策划下娶了孙权的小妹孙尚香为妻,这令周瑜产生了浓重的疑虑。他担心刘备通过这一婚姻进一步控制吴国,于是设计了一计,诱使刘备陷入困境。然而,这一计划却被诸葛亮得知,并设下圈套反击,周瑜的旧伤复发,差点丧命。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准备西征。周瑜一眼看穿了刘备的心思,他认为刘备借荆州并非单纯借道,而是图谋占领荆州。周瑜本打算趁机夺回荆州,却被诸葛亮早有防备。最终,周瑜不仅未能如愿,还陷入重围,被迫放弃荆州,带兵撤退。
这一系列事件中,周瑜与诸葛亮的智斗不断升温,矛盾的裂痕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荆州之役中,周瑜因伤势加重几乎丧命,内心对诸葛亮的戒心与不满愈加深厚。
除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周瑜的政治眼光同样非凡。他不仅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在国家大计上也有深远的谋略。
早在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意图控制江东,命令孙权送质子以图制衡。面对曹操的威胁,孙权曾有过动摇。但周瑜及时劝阻,直言:“曹操虽为汉相,实则已是汉室叛臣。其兵力虽强,但正是时候应当一举而起,振臂呼号,为天下除暴。”正是在周瑜的智慧和忠诚下,孙权决策坚定,最终放弃了质子的建议,确立了“割据江东”的方针,奠定了东吴的未来。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征江东,情势危急。周瑜在深入分析后认为,曹操虽强,但其后方并不稳固,正是联手击破曹操的良机。由此,他推动了孙刘联盟,并共同策划了赤壁之战。此战成功摧毁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极大改变了三国的格局。
虽然赤壁之战后周瑜依然未曾放松对未来的谋划,但在建安十五年(210年),他提出的“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的战略未能实现,因为他在重病中不幸去世。尽管他英年早逝,但周瑜的军事功勋依然被后人传颂。
周瑜不仅军事才能卓越,他对孙权的忠心也是有口皆碑。建安初年,孙权继承孙策的江东基业时,面临着不少不安分的挑战。周瑜亲自率军镇压了这些叛乱分子,稳固了孙权的政权。有一次,有人劝周瑜趁早采取行动,防止孙权动摇,但周瑜坚定地说:“我与孙权旧好,情同手足,若他有变,我宁可死,也不愿背弃。”这番话体现了周瑜对孙权的深厚情谊。
即使临终之时,周瑜仍把所有心思寄托在孙权和江东未来的稳定上。建安十五年(210年),他病重时召来心腹鲁肃,叮嘱他:“我死后,你务必全力辅佐孙权,江东不容有任何风波。”可见周瑜对孙权的忠诚不言而喻。后来的孙权也曾感慨道:“若无周公瑾,我岂能称帝?”此言无疑表达了周瑜在东吴建立中的巨大贡献。
从周瑜与孙策、孙权的深厚友情,到他为东吴付出的毕生心血,周瑜用行动诠释了“知遇之恩”的真谛。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