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2日,“《史记》研究的现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在韩城市举办。会议由中国史记研究会、渭南师范学院、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联合主办,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韩城市司马迁学会承办。

本次会议以“《史记》研究的现代价值”为主题。会议期间共举办3场主题报告会,并开展分组讨论,来自10个国家,68所高校、科研单位、社会团体的近20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书写、世界文明视野下的《史记》研究、《史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记》域外传播研究,以及数智时代《史记》文化传播与文旅融合五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学术的智慧在这里交融,对于进一步深化《史记》的当代研究与应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大会成果丰硕,意义特殊。”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新科表示,大会在司马迁故里韩城举办本身就具有特殊意义,并且作为《史记》研究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会议,有许多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参会,充分体现出《史记》研究的影响力;参会者涵盖老、中、青三代学者,特别是青年力量的注入更给《史记》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同时大会还收到近百篇论文,进一步彰显了会议的学术厚度。

今年是司马迁诞辰2170周年,此次学术研讨会在韩城举办,将为更好挖掘《史记》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推动《史记》研究的普及化、理论化、综合化、国际化、数字化以及为把“来韩城、拜司马、读史记”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城市IP、助推韩城做好文旅融合富民扬名文章赋能加力。
在大会闭幕式上,还对优秀博士生、硕士生论文进行了颁奖,并宣布下一届中国史记研究会年会将由廊坊师范学院承办。
11月1日,参加“《史记》研究的现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海内外史学专家、各界代表齐聚司马迁祠广场,以一场肃穆的拜谒仪式,致敬史圣司马迁。

仪式中,桢州学校学生代表集体诵读《报任安书》节选,研讨会主办方、承办方向司马迁铜像敬献花篮,嘉宾代表登上铜像基座,仔细整理花篮缎带。接着,文化学者恭读诵文。诵文毕,全体人员面向司马迁铜像肃立,深深三鞠躬,并依次向司马迁铜像献花,仪式圆满完成。
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表示,再次来到韩城,感觉司马迁祠景区变化非常大,感谢史圣故里人民对司马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大家要共同努力,传承《史记》文脉,让《史记》文化走向世界、源远流长。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教师焦燕说:“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史圣的风骨与精神,有助于未来更好地把史记文化、司马迁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向斌说:“司马迁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史学家,其影响不仅限于国内,更延伸至全世界,他的思考不仅聚焦个人命运,更关怀整个人类的命运。这位史学家眼中有光,总能给人带来希望。”

近20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相聚韩城,围绕《史记》的现代价值、史学思想、文化传承等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同时感受韩城深厚的文化魅力。渭南师范学院教授、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梁建邦特别撰写了纪念司马迁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公生龙门,蕴河岳之灵光;志存霄汉,绍《春秋》之遗响。胸怀大志,道义铁肩担;心系社稷,文章妙手撰。忍腐刑之奇辱,念天下之深忧;以孤愤书绝唱,挥毫墨铸史纲。究天人之通际,察古今之递变;成一家之信言,泽华夏之沃田。历时数十春,耿耿孤忠昭宇寰;成百三十篇,煌煌宏著耀青天。上溯轩辕,下迄汉武,述帝王之兴衰,录诸侯之存亡,摹豪杰之风骨,明制度之源长。纵横三千余年,包举八荒之事;驰骋五十万言,照耀千秋之史。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史笔昭天下,丹心照洪荒。诚乃史家之圭臬,文学之巨峰,思想之明珠,民族之殊荣。
两千载星霜荏苒,公之精神不朽;史记学长河浩荡,公之惠泽永久。喜见今日之神州,迈步小康,圆《货殖》富民之宏愿;“一带一路”,开《大宛》通商之伟篇;依法治国,见史圣之遗风;文化自信,扬《儒林》之道统。倘若史圣有灵,必欣然于含笑,泼墨以颂盛世,续华章于今朝。
今四海学人,聚集龙门故地,沐韩奕之清风,擎稽古之大纛;研《史记》之深奥,续文脉之妖娆。采《史记》思想之精华,谋强国之略韬;探《史记》时代之价值,树今日之高标。虽任重而道远,亦奋力而攀登。古为今用,日月恒升。助力中华经济文化之繁荣昌盛,推动世界精神文明之共通互融,促进人类友好和平之发展永恒。勤之,勉之;笃之,行之!
呜呼!公之德,山高水长;公之书,万古流芳;公之名,全球同仰。壮哉乎,《史记》!伟哉乎,史圣!
伏惟尚飨,鉴此精诚!
学界同仁,盥手敬奠,二〇二五年十一月一日。
(梁建邦沐手敬书)
来源:渭南日报、韩城新闻
编辑/校对:渭南文旅信息中心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