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2日为大暑,此时节,酷热的天气已到了极点,世间万物也将能量释放到极致——草木感暑气而奋发,万物向烈阳而争时,稻田飘香,瓜果成熟,流萤飞舞,荷花怒放,一切都是生命最绚烂璀璨的模样。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热。

大暑是几月几日2025年
2025年大暑的具体时间是7月22日21时29分47秒,农历六月二十八,星期二。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大雨等自然现象比较频繁。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生,古人误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的,实际上是萤火虫在枯草上产卵,在湿热的大暑时节卵化而出,于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梦幻美景指日可待了;此时高温高湿,“溽暑”便是那种湿漉漉的闷热,湿气好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过后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暑节气的特点
大暑节气的核心特点可概括为“湿热交蒸、雨热同期、季节转折”,具体表现为:
1、高温湿热。
大暑通常处于“三伏”中的“中伏”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气温普遍较高且温差较小。
南方地区常伴随雷阵雨或强对流天气,而北方则以高温干旱为主,但整体湿度较大。
2、雨热同期。
此时降水分布不均:华南西部雨量充沛,雷暴频繁;北方地区若降水不足可能导致农作物受旱。
农作物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需充足的光照和水分支持生长。
3、季节过渡信号。
大暑标志着夏季尾声,古人以“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候描述自然变化:萤火虫出现、土壤湿润、雷雨增多。
此时金气逐渐压倒火气,为秋季的凉爽铺垫,但高温仍会持续至立秋前后。
4、极端天气风险。
台风和强对流天气活跃,易引发洪涝或干旱等灾害。
若大暑期间未出现明显降雨或高温不足,可能预示作物减产或气候异常。
大暑习俗有哪些
1、过大暑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2、烧伏香
烧伏香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冶多种顽疾。还有一说百姓在伏天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3、饮伏茶
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4、晒伏姜
三伏天时,人们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
5、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时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6、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大暑时节为何会炎热至极
大暑时节炎热至极的主要原因与气候特征和热量积累有关:
1、气候特征
大暑通常在公历7月22日至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南方地区常出现35℃以上高温,长江流域甚至可达40℃。
2、热量积累
自入夏以来,地表持续吸收太阳热量,到大暑时热量积累达到峰值。白天吸收的热量超过夜间散发量,导致气温骤升。此时空气湿度大,形成“湿热交蒸”的极端环境,人体体感温度更高。
3、地域差异
北方地区虽气温较高,但雨水较少易引发干旱;南方则需防范暴雨和台风带来的洪涝灾害。2025年大暑期间(7月下旬至8月初),南方多地降水量可能超过历史同期,需警惕暴雨预警。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