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智慧的6副对联,读懂终生受用 大道知行 2025-08-10 08:30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短短几句话,言简意深,凝结着大智慧。 下面这6副对联,值得再三体会和琢磨。 01 读书随处净土 闭门即是深山 人活一世,活的是一种心境。 心不静,即使身处桃源,也照样忧愁烦恼。 心静了,哪怕身处
-
楹联里的伏羲文化 始祖文化网 2025-08-08 17:19 伏羲庙外一景(秦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道开天地先,一画古称文字祖; 城历岁时久,万山都近圣人居。 陇东近代学者慕寿祺先生联中的“圣人居”,就是位于天水秦州的伏羲庙。这座有“华夏第一庙”之誉的伏羲庙,又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
-
10副修身对联,大道至简,读懂受用 大道知行 2024-10-14 08:30 01 过如秋草刈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为人的过错就像春天的杂草,一次无法除尽,必须不断的铲除才能实现;学识和人格的培养就如春天的冰块般,只有不停降温才能越积越高。 02 世事如棋,让一着何亏于我; 心田似海,纳百
-
原创 灵隐寺的这幅对联,短短14个字,却常年引得无数游客驻足深思 食堂讲历史 2024-09-25 14:10 引言 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中少有的一个官民皆享、雅共共赏的文化形式,“对联”从三国时期被发明之日起,已经传承了将近两千年,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仍不褪色。它可以写在纸上,也可以刻在竹子上。它可
-
原创 灵隐寺的这幅对联,短短14个字,却常年引得无数游客驻足深思 食堂讲历史 2024-09-25 14:10 引言 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中少有的一个官民皆享、雅共共赏的文化形式,“对联”从三国时期被发明之日起,已经传承了将近两千年,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仍不褪色。它可以写在纸上,也可以刻在竹子上。它可
-
明代“最懒”对联:上联和下联一模一样,却成千古绝对流传至今 穿越千年鬼谷子 2024-09-05 10:30 诗词与对联,乃是古代读书人最大的两个爱好。历朝历代,留下了无数堪称“绝对”的对联。 而明朝就有这么一副对联,被称作“史上最懒”的对联。而这副对联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对联本身,更是因为
-
原创 上联:“想孙子,盼孙子,有了孙子是孙子”,两则下联堪称经典 谢哈说娱乐 2024-09-04 09:4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不仅仅只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认同与独有的艺术。 关于第一幅对联的真实起源已经很难考究了,但在千百年来,由对对联引起的各种小故事却是
-
原创 穷秀才一上联:“亲戚亲齐,亲不齐不亲戚”,下联写尽世态炎凉 说历史的喵小姐 2024-08-09 12:07 五代十国的时候,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文化载体——对联,此后,这种载体正式流传了下来,且受到历朝历代才子们的追捧和喜爱,直到今天,逢年过节的,我们都会贴对联,选择一副有意义的对联,期待着
-
西瓜:水晶球带轻烟绿,翡翠笼含冷焰红 大道知行 2024-08-06 08:35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是小学课文《少年闰土》的第一句话,由此,鲁迅先生的儿时玩伴闰土便以看瓜人形象出现,而西瓜的美味,却是连猹都想偷偷品尝的。 西
-
本页有 1 篇日志因作者的隐私设置而隐藏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