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这个女子才华堪比李清照,父母本来对她宠爱有加,最终为什么将她的诗稿亲手焚毁?

4 已有 13 次阅读   15小时前
这个女子才华堪比李清照,父母本来对她宠爱有加,最终为什么将她的诗稿亲手焚毁?
一壶清酒送妃子 2025-10-03 23:26
李清照文采风流,堪称古今第一才女。但其实,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女子,才华不亚于李清照,只是她们的境遇不如李清照,传世作品也不如李清照数量多。不像李清照那样被人们所熟知。
不过,有这样一个女子,通常被人们拿来和李清照相提并论。比起李清照,这个女子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不仅当时大多数人觉得她不守妇道,连亲生父母,最后也把她的作品付之一炬,这个女子就是留下《断肠集》的朱淑真。
早年家境优越,备受父母宠爱的朱淑真,出嫁后为什么过着凄风苦雨的生活?又是什么原因,让朱淑真和疼爱她的父母也走向了决裂?
关于朱淑真的生平事迹,史书中没有很明确的记载。根据推测,我们大概可以知道,朱淑真祖籍安徽,生活在浙江海宁或杭州。传说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一代大儒朱熹的侄女。
朱淑真的父亲曾在浙西一带做官,也是一个喜欢诗书,雅好古董清玩的文人墨客。在父母的影响下,小小的朱淑真不知不觉就成为了一个才女,她不仅精通诗词、音律,而且工书画,对于古董金石,更是爱不释手。
从她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女朱淑真,生活得很惬意。她在豆蔻年华经历了自己的初恋,第一次感受到爱情的甜蜜,也感受到与恋人分别的忧伤。
朱淑真是那个时代标准的大家闺秀,从正面来说,她敢于冲破那个时代的桎梏,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从反面来说,朱淑真这种大胆、张扬的爱情观,也为她以后的悲剧生活早早地埋下了伏笔。
少女时代的朱淑真聪明美丽,她心中有着超越那个时代的择偶条件。她不要求恋人是什么达官显贵,更不求自己爱的人有多少财富,她要的只是两人之间的情投意合、相互欣赏。
以朱淑真的家庭环境和她自身的条件,她自然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所爱的人。根据她的诗作来看,这个人还曾经是她父亲的座上客,也许在少女朱淑真的心中,她找到如此优秀的恋人,父母一定会同意他们缔结美好的婚姻。
她的初恋在她眼中是一个白璧无瑕、丰神俊逸的男子,在短暂的相处中,那个男子的温存与出众的文采,曾经让朱淑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但是,不知何故,朱淑真的这段初恋,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不久恋人远去,朱淑真仍在诗词中寄托着对恋人的相思之情。朱淑真的这段感情,虽然很美好,但她并没有投入得太深,父母因为对她的宠爱,也没有过多地苛责她。
时间和距离渐渐冲淡了这份突如其来的真情。
初恋的失败,并没有让朱淑真陷入痛苦中,她相信,凭着自己的才情与美貌,她很快就可以找到与自己灵魂更加契合的男子。
不久,朱淑真又结识了一位寄居在他们家中的有志青年,这一次,朱淑真很投入,热切希望这段感情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因为这个男子在朱淑真家里借住,所以两人有了更自由的交往空间,在了解这个男子的高远志向后,朱淑真还写诗鼓励这个男子,用贾谊年少得志和马援到老终于建立功业的历史典故勉励这个男子: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得志,就灰心丧气。
从朱淑真的诗中,我们还可以感觉到,也许朱淑真在辈分上,是这个男子的长辈。因为朱淑真在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除了对这个男子的爱慕,还带有一些长辈勉励晚辈的口气。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时的朱淑真与她心中的男子,是情投意合的,因为这一时期,她的诗词中洋溢着遇到知音的幸福,生活中充满了情趣。
但是,也许朱淑真的父母,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家世配不上自己的女儿,也许是因为双方的辈分问题,导致他们不能结合,最终,这段感情在朱淑真父母的强烈干预下,又失败了。
朱淑真情感热烈,这段在她眼中无限美好的情感,让她即使在出嫁之后,也很难放下。
这个时候的朱淑真已经二十岁了,父母为了她的婚事非常焦急。一向温柔的朱淑真,为了这段感情,和父母展开了激烈的抗争。朱淑真也在抗争中耽误了青春。不时与情人的幽会,让她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一定要和这个男子成功结合。
朱淑真的行为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大胆、开放的,在她自己看来,也许这种行为是对父母最好的反抗方式,也许朱淑真觉得,父母就算再不同意她和这个心爱的男子结合,一旦生米煮成熟饭,也不得不同意他们在一起。
但是,现实很快给了朱淑真重重的一击,她的父母,竟然不管她是否愿意,就很武断的答应了一个小官吏的提亲。
关于朱淑真的婚姻,后人有很多推测,有人认为,是朱淑真的父母失察,将她嫁给市井小吏;有人认为,父母并没有失察,只是他们为女儿选择夫婿的标准和朱淑真自己的标准差异太大。朱淑真的丈夫,姓名虽然无法考证,但也是通过科举考试,在江南有过仕宦经历的一个人。
无论如何,朱淑真自己,对于这段婚事是很不满意的,甚至是父母逼着他嫁的。婚后,朱淑真对这段婚姻也有过一些幻想,她曾经想把丈夫改造成,可以与自己有共同话题、有精神共鸣的男子,但是她的丈夫,对诗词文墨毫无兴趣,反而醉心与官场的应酬,朱淑真在这段婚姻中积累的种种不满,最终都在她的诗词中得到了宣泄。
朱淑真婚后生活的物质条件,应该还是很不错的,如果她真的嫁给了物质条件匮乏的小官吏,就应该没有机会去参加官太太们之间那些盛大的宴会了。
就是在这种宴会中,朱淑真结识了很多上流社会的官家夫人。其中虽然也有极少数与朱淑真性情相投者,但更多的却也是名利场中人,尽管很多的交往让朱淑真疲于应对,但是他的丈夫,不管朱淑真是否愿意,就让她去进行“夫人外交”。
其实,朱淑真在结婚初期,也曾经有过一段较为舒适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不像在娘家时,那样无拘无束,但也很不错了。只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新婚的激情退去后,朱淑真对自己的丈夫越来越不满意,逐渐出现了厌恶的情绪。
而她的丈夫一则忙于公务。对她的内心世界缺乏应有的体察;二则,在朱淑真丈夫的眼中,自己忙于应酬和公务,也是为了给妻子创造更优越的生活,她想不明白妻子为什么对他越来越没有激情,更想不明白,妻子为什么专注于写诗填词,反而不是那么在意现实的生活。
丈夫被派到外地去做官,朱淑真也要一同前往,在外地的时光,让朱淑真更加想念自己在娘家的日子,只是这种对娘家生活的想念中,更多的似乎是对她在娘家与旧情人缱绻万千的怀念,而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思念。
朱淑真不喜欢她的丈夫,原因有三个:首先,朱淑真已有意中情人,她对这段感情投入很深;
其次,朱淑真的丈夫是一个投机钻营,热衷功名利禄的人,这在一向淡薄名利,目下无尘的朱淑真眼中,也是不能忍受的;
第三,朱淑真的丈夫不仅投机钻营,而且学识浅薄,这一点是朱淑真最不能接受的。
在20岁出嫁,到25岁只几年间,朱淑真与丈夫的婚姻,由最初的勉强凑合,到最终的完全决裂,丈夫对她写诗填词的行为,由最初的宽容到最后的鄙视,甚至认为,写诗填词就是让朱淑真与他夫妻生活极其不和谐的主要诱因。
在与丈夫的多次争吵后,朱淑真以骄傲的心态,对丈夫的短见,作出了犀利的回击。而她的丈夫,也不满于朱淑真婚后仍然思念着自己的老情人,并把这种思念之情,明明白白地写进诗词中。
朱淑真和丈夫开始分房睡了,不久她的丈夫纳妾,而她却一个人忍受着精神上的寂寞和心里上的伤害。
在漫长的忍耐和压抑之后,朱淑真终于不在随丈夫四处宦游,独自回到了在杭州的娘家,刚刚回到娘家的朱淑真,就像逃离了虎口一样,满心轻松。但是不久,一股沉重的忧虑之情,再次占满了她的心房。
朱淑真虽然回到娘家,与丈夫分居,但宋代女子离婚之难,是现代人们难以想象的。
也许,朱淑真也曾经再三和父母说起,自己与丈夫的生活很不和谐,自己的精神世界很痛苦。但是,也许在朱淑真的父母眼中,女婿热衷名利和学问浅薄,根本就不是缺点,他们反而会觉得自己的女儿自由恋爱,已经失了体统,又一味追求精神世界的幸福,非常不现实;
最可气的是,他们的女儿,即使结婚已经有几年了,但还对老情人念念不忘,这就是不守妇道。
就在朱淑真内心很痛苦,又得不到父母理解的时候,她昔日的情人,竟然以过春节探亲为名,再次来到杭州,探望朱淑真。
这时候,距离两人上次分别,已经过去了六七年,朱淑真的情人也许因为四处飘零,也许因为对朱淑真旧情难忘,所以一直没成家。
朱淑真虽然嫁了人,甚至有了孩子,但生活于她而言是非常痛苦的。情人听说了她的遭遇后,也十分同情她,并答应与她重叙旧情,给她带来心灵上的安慰。
从春节到元宵节的十几天里,是朱淑真这几年来最幸福的时光,两人再度陷入了热恋,为了这样的爱情,朱淑真牺牲了很多,也得到了真挚的爱,因此就算让她背负世俗社会中那些沉重的枷锁,那些杀人不见血的闲言碎语,朱淑真也从来没有后悔过。
朱淑真如此大胆地将她与情人见面、逛街、幽会的情景写在自己的诗词中,父母一定认为自己的脸面都被女儿丢尽了。但是,父母最初对于女儿的这段感情,似乎并没有那么严防死守,不然就算朱淑真再聪明,她也不可能有机会天天和过去的老情人见面,写出那么多直白、露骨的诗词。
元宵节后,朱淑真的情人就要离开杭州,到他工作的地方去了。当分别的时刻再次到来,朱淑真的内心是忐忑的,她担心每一次离别,都不能再次相见。
在朱淑真回到娘家的最初几年,大约在她25岁到30岁之间,她与情人分居两地,常常需要情人找各种理由来杭州与她相见,虽然朱淑真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光还是孤独、寂寥的,但她的心中毕竟还有希望。
朱淑真还没被别人的刻薄言语打败,她的父母却已经无法忍受女儿被人指指点点了。他们想尽办法,不让朱淑真再与情人见面,渐渐地,朱淑真的情人来与她相见的时间越来越少。
朱淑真好不容易离开了粗俗的丈夫,离开了那个没有爱的家,自然期待能与情人摆脱这种地下恋情的关系,至少,情人应该在她面临指责和非议的时候,对他多一点陪伴。
但是,因为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不被朱淑真的父母同意,不被这个社会允许,所以两个真心相爱的人,注定不能走在一起。
从朱淑真的角度来说,她追求婚恋自由的思想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然而现实很残酷,她很快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那个社会很多的规则,像一张大网,快要把朱淑真困死在其中了。
在朱淑真30岁以后,由于娘家的强烈干预,朱淑真与情人只能偶尔见面了。
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下,朱淑真还是想尽办法与情人见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朱淑真四十岁左右,她的情人已经无法坚守这段永远也看不到希望的地下情了。
情人表示自己不能再与朱淑真见面,朱淑真还爱着情人,但也怨恨情人不能陪自己共同面对世俗的压力,把所有的艰难险阻都丢给她一个人。这种爱恨相生的情感,折磨着原本相爱的两个人。
那个与她还有婚姻之名的丈夫,大约也知道了朱淑真在娘家,与旧情人私会的事情,起初还不敢相信;因为他觉得朱淑真怎么样也是一个大家闺秀,应该不会作出与礼教相违背的事情。
但是朱淑真的婚外情,在杭州一代越传越盛,最后被夫家证实确有其事,于是夫家向朱淑真的父母提出严正交涉,坚决杜绝她再与旧情人来往。
在这场时间跨度很长的婚外恋中,朱淑真不但投入了热烈的感情,也献出了一个女子最珍贵的东西。如果最终不能和情人在一起,朱淑真宁愿选择死亡。
不过,在生与死之间,她还是抱有一丝希望的。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朱淑真甚至短时间去过尼姑庵。
只是,夫家即使知道她已经出家,也不愿意与她离异。而她的父母,大约也是顾忌着家族的名声,不想把事情闹大,也不愿意女儿离婚。
朱淑真自己虽然提出要出家,但在尼姑庵中,她还是放不下与情人的这段感情。这样,尼姑庵也不是她可以栖居的地方了。
朱淑真不得已又回到了娘家,这一次回家,连父母也不再包容她了。父母逼迫她彻底断绝对情人的念想,甚至逼迫她再次回到夫家去。
这次,朱淑真绝望了,但她不愿意妥协。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这时已经四十五岁的朱淑真整理好妆容,头也不回地走向家门附近的一条小溪,毅然决然地投水而死。
朱淑真最终不能埋骨与地下,连她倾注了一生心血的诗稿,也被父母狠心烧毁;直到她去世两年后,才有一个叫魏仲恭的男子,听到了朱淑真的事迹,对她的遭遇很惋惜,于是四处搜寻她散落的诗稿,编纂成集,这样朱淑真大约十分之一留存与世的诗词,才能被我们读到。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朱淑真是一个敢于为自己的真情,付出生命的刚烈女子。但笔者认为:尽管朱淑真追求真挚爱情的行为是正确的,这样毫无结果的爱情,这样让她牺牲了名节,牺牲了家族清誉的爱情,也是不值得坚持的。
即使不能和庸俗的丈夫离婚,朱淑真回到娘家之后,还是可以忘掉这份给过她甜蜜,也让她遍体鳞伤的爱情,安心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真正经历过爱情的人,也许就是会有很多拿不起、放不下的东西。只是,这个世界那么大,真的只有爱情最重要吗?
也许有人会说,过去女子的世界是很小的,他们除了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在美好的爱情与婚姻中,没有别的途径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但笔者还是认为,是朱淑真把自己陷在爱情和闺阁这样狭小的世界里了。如果她愿意,她可以拥有更丰富的生活。没有爱情,她也许会生活得更好。
很多人都习惯将朱淑真与李清照相提并论,其实从诗词中表现的格局和气度来看,朱淑真和李清照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朱淑真写诗填词,不加雕琢,大多数时候,语言过于浅露直白;还表现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虽然也不乏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季节变换,花木凋零的感伤,但李清照的生命,比朱淑真多了一些坚韧挺拔。
我们去读李清照的诗,会看到李清照的精神世界中,有很男性化的一腔热血,这种非常正面的豪情,是她能够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圈子里,立得住脚的必然因素。
李清照描写的闺阁之情,是可以让主流社会接受的夫妻之情。李清照关注的,不只是花前月下,还有家国大义。
不可否认,李清照比朱淑真幸运,她有一个真正疼爱她的父亲,在婚姻中考虑更多的是她的幸福。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与李清照琴瑟和谐,虽然也有纳妾的裂痕,和精神世界的高下之分,但李清照的大半生,都是幸福的。这些幸福给予的力量,让她在遭遇第二段不幸婚姻的时候,能够快速走出来。
李清照的后半生,虽然也很不幸,但是她毕竟得享高寿,以较为平静的心态,顽强地度过了不同寻常的一生。
而朱淑真家庭的社会地位,是不能和李清照相比的,她的精神世界,也只是比大多数女子更丰富,但远远上升不到李清照的层面。
有人说,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起点,也是一个人的终点;也有人说,原生家庭只是一个人的起点,不是一个人的终点。
现在,身为女性,我们拥有绝对的婚恋自由,但笔者还是认为,我们不应该像朱淑真一样爱的太过热烈,好像除了爱情,一个女子的生命中就再也装不下其他东西了。爱情和婚姻,对女性来说确实很重要;但是当我们变得雌雄同体之后,爱情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
红颜丹青 · 目录
上一篇
降妻为妾十六年的阴丽华 凭什么让刘秀对她情深不移?
下一篇
白月光富察皇后为何让乾隆怀念一生?她又为什么红颜早逝?
阅读 1726
修改于2025年09月10日
留言
写留言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