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5年6月的一个清晨,大唐的丞相武元衡正驾车前往上朝,行至长安城靖安坊东门时,一群黑衣人突然从暗处窜出,毫不犹豫地挥刀将武元衡的头颅斩下,随后迅速逃离。与此同时,在长安的通化坊,御史中丞裴度也遭遇了类似的袭击。幸运的是,裴度的随从奋力护卫,最终救回了他的一命。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朝廷,唐宪宗大怒,命令严查幕后黑手。

然而,千里之外的潞州昭义军大营中,一个面色苍白、形容憔悴的年轻人听到消息后,却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他就是被誉为“诗鬼”的李贺。李贺,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人,唐朝中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擅长以奇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创作出让人震撼的诗篇,比如“天若有情天亦老”和“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那么,为什么这个才情出众的诗人会被称作“诗鬼”?为什么他会放弃文学的道路,投身武职,远赴军营参军?而当朝野震动时,李贺却为何感到如此兴奋呢?

这一切要从李贺的科举之路谈起。李贺的祖父是唐高祖李渊的叔叔,李亮,而他的父亲李晋肃则经历了家道中落。李贺自幼体弱多病,外貌也与常人不同,瘦弱如纸,骨瘦如柴。父亲为他取名“李贺”,寓意他能长命百岁、吉祥如意。李贺虽然身体孱弱,但他的才华早早显现出来,七岁便开始写诗,年少成名,素有“鬼才”之誉。

公元804年春,东都洛阳的花开得正艳,但对宫廷乐工而言,比花开更重要的是为天子谱写新曲。这时,昌谷李府外汇聚了许多慕名而来的乐工,纷纷请求李贺为他们作诗。然而,李贺并不把这些作为目标,他对这些诗篇毫不在意,随便用几首之前写的乐府诗草草应付,没想到这些诗竟然因乐工的谱曲而广为流传,风靡一时,李贺的名声也因此大噪。

然而,这并非李贺所追求的目标。作为皇族后裔,他原本应拥有辉煌的未来,但家道中落后,他只能在昌谷这片小地方生活。目睹大唐的政局动荡,藩镇割据,朝廷腐败,李贺心痛不已,内心开始渴望改变。他开始痴迷于兵书,希望有一天能够扫除国家的颓势。

公元807年,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正风靡一时,李贺听闻韩愈因才得宠后,立刻决定去洛阳拜访这位文坛巨擘。韩愈的名声如雷贯耳,若能得到他的指导,李贺的前途无可限量。李贺将自己所写的诗卷整理好,准备拜会韩愈。

韩愈自从担任国子监博士后,广纳人才,许多人纷纷上门请教。尽管许多人送来了诗卷,但大多无甚创新,令韩愈渐感疲倦。就在这时,李贺的诗卷也送到了韩愈的书房。翻开卷轴,韩愈看到《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立刻让他眼前一亮。诗中提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气吞万里如一幅雄壮的画卷,韩愈看后连连称赞,“好诗!好诗!快让昌谷小儿进来!”

李贺恭敬地行礼,韩愈看到这个瘦弱的青年,不禁惊讶。原以为写出如此豪迈诗篇的人定是一个英俊少年,没想到却是眼前这副形容枯槁的模样。韩愈赞叹道:“你这首《雁门太守行》可谓百年难遇,真是好诗!”李贺受宠若惊,谦逊地回应道:“能够得到韩公的称赞,晚辈荣幸至极。”韩愈则说:“你的诗中机巧的用辞、巧妙的意境,超出常人太多,若是我也想学都学不来。”

李贺在韩愈的鼓励下,开始更为坚定地追求文学,但命运并未善待他。由于父亲李晋肃的去世,李贺不得不暂停仕途,为父守孝,放弃了科举考试。三年后,李贺归来,虽有再次参加科举的打算,但因一场针对他的阴谋,他的科考资格被取消,甚至陷入了流言蜚语的漩涡。

李贺最终决定放弃科考之路,转向军旅。在公元813年,他辞去了在长安的职务,前往潞州昭义军投身军伍。在军中,他与张彻讨论起边疆的兵事,提出了许多精妙的战术建议,终于在一次战斗中,昭义军依据李贺的计策获得了大胜。然而,尽管战果辉煌,李贺却对局势感到失望,因为朝廷和各地的藩镇依然保持着分裂的局面。

当大唐再次爆发战乱,李贺看到希望重燃,他认为藩镇割据的局面将得到解决,但很快他发现,自己已无法改变局面。最终,昭义军在连续战斗后失败,李贺内心的希望彻底破灭,决定踏上归途。

李贺在回乡途中,诗风转向了悲凉、空灵,他的诗句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绝望与无奈。公元817年,年仅27岁的李贺去世,带着未竟的理想和未完成的事业离开了人世。

李商隐曾为李贺写下《李贺小传》,其中提到李贺死前的幻象,仿佛天帝召唤他去天上工作,李商隐深感惋惜,认为李贺这样一个才子,不该如此早逝。尽管李贺未能享受更多的荣光,但他依然通过诗歌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大唐文学史上最独特的诗人之一。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