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这句话出自宋代诗人陆游,为了纪念伟大诗人杜甫所写。字里行间流露出陆游对杜甫极高的敬意和评价。陆游本人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一生创作的诗词大多饱含忧国忧民的深情厚谊。那时的南宋正陷于外敌纷争,失去了大片领土,但南宋的君主却选择守住一隅安稳,不愿意大规模发动战争收复失地,这令边疆的百姓深感失望,也让众多爱国志士心如刀绞,痛惜不已。

从这点上看,陆游与杜甫的处境有几分相似。两人不仅以文章名垂青史,更以那份忠义之心引人深思。不过两者又有所不同:杜甫深刻体会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他晚年的诗词往往将自己置于百姓之中,描绘人间疾苦,令后人一读,便感受到当时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比如他的《石壕吏》中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当时极端的贫富差距。大多数百姓食不果腹,而富贵人家却奢靡无度。

杜甫作为一位著名诗人,却也写过一首常被引用的讽刺诗,普通文化水平的人不容易领会其中深意。譬如那句朗朗上口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杜甫的作品,诗中满含热血与豪情。他似乎给自己立下了誓言,有朝一日必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一伟大理想终其一生未能实现,反倒是几十年后,他的诗词才被后人奉为经典。

这句诗写于杜甫游历江南,参加进士考试惜败之后。正是经历挫败后还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诗句,显示了他的洒脱和自信。杜甫的这份狂妄和自信,与他祖父杜审言的影响密不可分。杜审言是五言律诗的开创者之一,在文坛德高望重,且年轻时即成名,因此性格上略显自负,甚至认为自己已超越屈原的诗作。杜审言常常在幼年的杜甫面前提及祖辈杜预,晋国时期著名将领,家族的光荣传统激励着杜甫对诗歌和仕途抱有很高的执念,杜审言对此也极为支持。

然而,命运对杜甫多有捉弄。科举本应一年一度,但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竟未再参加考试,仕途梦想渐渐淡去。期间,他遇见了贵人李白。李白出生于初唐,活跃于盛唐,深得唐玄宗赏识,诗风浪漫豪放,代表了那个繁华盛世的精神气质。相比之下,默默无闻的杜甫显得相对黯淡。两人在多次游历中成为知己,杜甫的诗艺也因此大有进步。尽管十多年未能入仕,杜甫依然保持着潇洒自若的少年气质。

时光流逝,杜甫依旧未放弃做官的理想,再次踏入长安参加科举。可此时唐朝已不复当年辉煌,唐玄宗渐趋腐败,朝政大权尽归奸臣李林甫手中。李林甫为实现野心,垄断选官权,所谓广纳贤才不过是他敛财的手段。杜甫虽才华横溢,却难逃被腐败权力排挤的命运,终未能中榜。

成年后的杜甫依靠父亲的庇护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直到父亲不幸去世,这对他是巨大的打击。身无长技的他只能成为贵族的宾客,靠作诗赚取生活费养家糊口。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饥荒蔓延,许多人饿死,杜甫的儿子也未能幸免。昔日衣食无忧的少爷顿时沦为苦难中的一员。正是这段苦难经历,使得杜甫后期诗作满载人间疾苦,也让他的诗歌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死后数十年,终被尊为“诗圣”。

文中提到的一句诗,看似毫不吝啬的赞美,字面意思是:如此优美的乐曲,恐怕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聆听,人间可听几回呢?但这句看似简单的赞美背后,其实暗含双关意味。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礼制复杂,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规矩和享受。比如,带有龙纹的服饰只有皇帝能穿,黄色衣裳专属于皇室,非赐黄马褂者穿用即视为忤逆君主,轻则责罚重则杀身。

唐肃宗时期,安史之乱平息后,仍有地方将领效仿安禄山之举。梓州刺史段子章曾攻占锦城,自封“梁王”,公然藐视皇权,朝廷不得不派官兵平乱。在这场战役中,花敬定作为成都尹府曹远光的部将,表现勇猛,多次获封加官,虚荣心也随之膨胀。或许因锦官城离京城遥远,他越发肆无忌惮,整日沉溺酒色,竟命人演奏只有皇帝方能聆听的曲目,这明显是对皇权的挑衅。此事很快传到京城,花敬定被严厉处罚,曹远光也因此受累。杜甫当时身处蜀地,借此诗作表达对时局的感慨。

杜甫的才华毋庸置疑,他对仕途抱有极大执念,但由于种种阻碍,生前未能如愿,反而死后名声大振。他那凄惨的晚年经历,使他的诗风更加深沉,也为其在文坛上的崇高地位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有些诗词表面含义之外,还隐藏着深层的双关意味,理解诗词需要细细品味和深入思考。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