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2岁的周炼霞收到了来自远方的信,信封上熟悉的字迹让她的心情激动不已,眼泪也不自觉地滑落。信是她与丈夫失联三十多年后收到的,满载着重逢的希望。面对这份久违的情感,她能否重拾过去的爱情,和丈夫共同书写新篇章?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
周炼霞出生于1906年,湖南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她总是喜欢跟在父亲身后,默默观察他作画。父亲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家中收藏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其中就有一幅唐伯虎的仕女图,精美绝伦。
有一天,小炼霞站在这幅画前,盯着画中的仕女出神,忽然歪着头说道:“这位姐姐看起来好孤单啊,如果能给她换个房间该多好……”说完,她拿起旁边的剪刀,毫不犹豫地将画中的仕女剪了下来,然后将其贴到了自己房间的墙上。

第二天,父亲走进书房,发现那幅珍贵的画作居然被剪出一个大洞,他气得几乎晕倒。看到这种情况,父亲愤怒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小炼霞跪在宣纸前,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地重新绘制那幅仕女图。她的画笔在纸上飞舞,仿佛有着神奇的力量。当父亲看到她绘制的仕女栩栩如生、甚至比原图还要生动时,不禁惊讶道:“快,快请来最好的美术老师!”

14岁时,周炼霞拜尹和白与郑德凝为师,在这两位艺术大师的指导下,她的画技日渐精进,尤其擅长描绘女性形象和优美的花卉。17岁时,她还开始涉足文学,师从朱谷徽学习写作,后来又遇到了徐悲鸿的岳父、著名文学家蒋梅笙,跟随他学习古典诗歌。她的文学才华迅速在文艺界崭露头角,作品多次被收录于文集,尤其《嘤鸣诗集》和与瞿蜕园合作的《学诗浅说》广受好评,甚至获得了“金闺国士”的美誉。

周炼霞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小翠,她个性独立、清高,崇尚自然美,厌恶虚假修饰。陈小翠曾批评某些女子把自己装扮得像“病梅”,看似精致却失去了自然的气质。周炼霞深受她的独特见解启发,曾在一次聚会后为她作词,诗中赞美她“钟爱天成,不畏时俗”。陈小翠读后深受感动,并称赞周炼霞的卷发自然美丽。两人因此成为了知己。

不过,周炼霞也曾有过一些失误。一次她受邀为好友的婚礼画了一幅水仙牡丹图,结果因匆忙,她忘记了牡丹花应有的花蕊。婚礼当天,宾客们纷纷围观,竟有一位细心的客人问道:“牡丹花没有花蕊,是有什么特别寓意吗?”周炼霞有些羞愧,但很快,她灵机一动,微笑着写下了一首诗:“修道神仙侣,原无富贵心,还将龙烛火,来对凤箫吟。”大家听后纷纷称赞,她的机智也巧妙化解了尴尬。

1927年,年仅21岁的周炼霞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这也成了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一次文化沙龙上,她遇到了徐晚苹。当时,周炼霞正在和朋友们讲述有趣的故事,笑容灿烂,眼中充满温柔的光辉。忽然,她听到一声“咔嚓”的声音,转头一看,便发现徐晚苹正在偷拍她,两人目光交汇。徐晚苹深邃的眼神让她不禁微笑,开玩笑地问:“拍得怎么样?”徐晚苹举起相机,羞涩地说:“这比仕女图还要美。”

周炼霞被他的真挚所吸引,笑着回应:“那你可得好好保存,别让它被偷走了。”徐晚苹深情地看着她,轻声说道:“我已经把照片藏好了,但我的心,却已经被你偷走了。”那一刻,两人心中悄然萌生了爱情的火花。

徐晚苹出身江苏嘉定,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分子,除了擅长写作外,还是一名摄影师和舞者。他对周炼霞一见钟情,两人很快便超越了师生关系,发展成了深厚的感情。1927年秋天,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成为社会焦点。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徐晚苹为表达对妻子的深情,还为自己取了“绿芙”这个署名,象征着对她的无限爱意。

然而,命运却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社会动荡,许多艺术家被迫逃离。周炼霞和徐晚苹依然坚守着民族的尊严,徐晚苹在邮政局的工作也变得异常艰辛,他多次在凌晨匆忙离开家中,向抗战组织传递重要消息。周炼霞担心不已,时刻为丈夫的安全祈祷。
在这段动荡的时光中,周炼霞写下了她脍炙人口的词《庆清平·寒夜》:“几度声低语软,道是寒轻夜犹浅。早些归去早些眠,梦里和君相见。”这首词传颂一时,也成为她坚韧信念的象征。

1942年,周炼霞开始接触新文学,加入《万象十日谈》杂志,成为编委,并逐渐活跃于文艺界。抗战胜利后,她和徐晚苹一起回忆起他们在西湖的美好时光。然而,命运的波折并未结束。1946年,徐晚苹前往台湾出差,本以为半年归期,却因战事和工作忙碌,始终未能归来。就这样,两人陷入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分离。

周炼霞一个人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五个孩子,白天教书,晚上做家务。尽管身边亲朋好友劝她再婚,她始终没有动摇,因为她深信丈夫会回到她的身边。她每天晚上都会翻开两人曾经共同出版的《影画集》,回忆过去的点滴,这些回忆支撑着她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

新中国成立后,周炼霞继续投身于艺术创作,1956年加入上海中国画院,逐渐在艺术界声名鹊起。1959年,她参与了历史画《郑成功》的创作,这是她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然而,命运的考验并未结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周炼霞曾写下的诗句“无灯无月何妨”被误解,成为了她的“罪责”。在一次严酷的批斗中,她的眼睛遭受了残酷的摧残,但她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始终不肯低头。

1980年,徐晚苹终于在美国安顿好一切,重新给周炼霞写了一封信,详细说明了自己这些年未能归来的原因,并诚恳邀请她前往美国团聚。经过长达三十四年的等待,72岁的周炼霞终于与丈夫重逢,两人相拥而泣,所有的等待和思念都化作了这瞬间的深情。
在美国的余生里,他们共享宁静和幸福的时光,回忆着往昔岁月,展望着未来。2000年4月13日,周炼霞在洛杉矶安详辞世,享年92岁。她的故事最终成为了坚持与爱的象征,激励了无数人相信,真爱永远不会错过。

同年10月,周炼霞与徐晚苹的骨灰被带回上海安葬,圆满地归属于故土。两位曾经风雨同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