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原创 脂砚斋不愧是资深红谜,点评宝黛钗湘和袭人,只用一词却妙到毫巅

2 已有 9 次阅读   10小时前
原创 脂砚斋不愧是资深红谜,点评宝黛钗湘和袭人,只用一词却妙到毫巅
白丁寻史 2025-09-10 21:39
薛宝钗生辰宴上的风波与脂砚斋的妙评
那日正值薛宝钗生辰,贾府上下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贾母特意从外头请来一班小戏助兴,其中有个唱昆腔的小旦和唱弋阳腔的小丑,技艺精湛,引得贾母连连叫好。戏罢,贾母兴致未减,命人将那两个小戏子唤至跟前,亲自赏了些银钱点心。众人正说笑间,王熙凤眼尖,瞧那小旦的扮相与在座一人颇为相似,便故意卖关子道:这孩子扮上戏,活脱脱就是咱们家的一个人。众人闻言皆会意,却都笑而不语。唯独史湘云心直口快,脱口而出: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按说湘云素来爽直,众人早已习惯,本不会在意。谁知贾宝玉关心则乱,生怕林黛玉多心,竟忙不迭地向史湘云使了个眼色。这一举动反倒弄巧成拙,惹得两位姑娘都不痛快。史湘云觉得委屈:为何别人说得,偏我说不得?可见在你们眼中,我终究是个外人,连说话都要看人脸色。林黛玉则想:湘云说话本无恶意,宝玉何必多此一举?倒显得众人都在暗地里取笑我像个戏子,这般遮遮掩掩,反比明说更令人难堪。 贾宝玉左右为难,回到房中也是闷闷不乐。想起席间薛宝钗点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那支《点绛唇》的戏词,不由得心生感慨,竟也希望能像鲁智深那般赤条条来去无挂牵。随手翻开《庄子》,正读到《南华经》中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以及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句,顿觉豁然开朗,似有所悟。 脂砚斋在此处作了一段精妙绝伦的批语,将《庄子》思想与贾宝玉的处境心境完美结合。其中对宝黛钗湘四人和袭人的点评尤为精彩: [庚辰双行夹批:……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宝玉是多事所误。多事者,情之事也,非世事也。多情曰多事,亦宗《庄》笔而来,盖余亦偏矣,可笑。阿凤是机心所误,宝钗是博识所误,湘云是自爱所误,袭人是好胜所误,皆不能跳出庄叟言外,悲亦甚矣。再笔。] 脂砚斋其人虽存争议,但其对《红楼梦》的理解之精深独到,实难否认。这段批语以一词评一人,可谓字字珠玑,下面便详述这五人何以得此评价。
一、林黛玉:聪明反被聪明误 林黛玉被评聪明所误,正所谓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她的聪慧毋庸置疑,贾宝玉初见时便形容她心似比干多一窍——比干已是传说中的七窍玲珑心,而黛玉竟多出一窍,其聪慧可见一斑。然而过人的才智也带来过人的敏感,使她常陷于想太多的困境。尤其在与贾宝玉的感情中,她因看得太透反而作茧自缚,终日忧心忡忡。贾宝玉那句你放心的承诺,终究未能抚平她内心的不安,最终落得泪尽而亡的结局。人生在世,有时糊涂是福,黛玉却偏偏事事洞明,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二、贾宝玉:无事生非自寻烦恼 贾宝玉被评多事所误,恰如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写照。他本是一片好心,怕黛玉多心而对湘云使眼色,结果弄巧成拙,两边不讨好。这种多事在他身上屡见不鲜——小事上过分操心,大事上却束手无策。他对黛玉说你放心,却拿不出任何实质性的保障,反让黛玉更加煎熬。若他能在人生大事上有所担当,或许黛玉的结局会有所不同。可惜他的多事多用在儿女情长上,在家族兴衰等大事上反而显得无能为力。
三、王熙凤:机关算尽反误性命 王熙凤的机心所误,正应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句判词。她的聪明全用在算计上,贪财敛财不择手段,放高利贷、害人性命之事做尽。最可怕的是她毫无敬畏之心,公然宣称不信阴司报应,结果曹雪芹偏偏给了她最恰当的报应——因贪敛不义之财而得血崩之症,因害人子嗣而自己不能生育,最终落得被休弃的悲惨下场。她的人生虽精彩纷呈,却因心术不正而成为反面教材。
四、史湘云:自爱之心反成桎梏 史湘云的自爱所误,道出了这个豪爽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渴望。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经历使她极度渴望被爱。她对黛玉的芥蒂,实则是担心失去贾母和宝玉的关爱。她努力表现得豁达开朗,用英豪阔大宽宏量的外表掩饰内心的不安。每次得到关爱又失去的痛苦,让她越发敏感。她笑得越开心,内心可能就越悲凉,这种矛盾造就了她独特的悲剧色彩。 五、花袭人:争强好胜终成空
袭人的好胜所误,揭示了一个底层丫鬟的奋斗与无奈。本是良家女,因家道中落被卖为奴,她不甘命运,通过勤勉一步步爬到宝玉身边大丫鬟的位置。为改变命运,她不惜与宝玉初试云雨情,又向王夫人进言表忠心,终于获得准姨娘的地位。然而太过锋芒毕露反而招致猜忌,最终未能如愿,被嫁与蒋玉菡。她的故事印证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也让人思考:在那个时代,一个丫鬟的奋斗究竟能走多远? 六、薛宝钗:博学多才反受累 薛宝钗的博识所误最是耐人寻味。她学识渊博,却深知在那个时代,女子读书不过是锦上添花的装饰。她认为男儿读书明理,辅国治民才是分内事,女子只需针黹纺织,相夫教子。既然如此,她苦学那些诗词歌赋、经济学问又有何用?不过是为待价而沽增添筹码罢了。这种认知与能力的矛盾,使她内心充满无奈。在贾府等待金玉良姻的八年里,她既要维持大家闺秀的体面,又要忍受背后的闲言碎语,这种精神负担可想而知。 脂砚斋这六句评语,字字切中要害,将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这些评价不仅基于前八十回的线索,更融入了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堪称《红楼梦》批评中的经典之作。每个人物的悲剧,都与其最突出的特质息息相关,这正是曹雪芹笔下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因性格而走向不同结局的命运。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