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红楼研究系列】第22期,20250802,ph
本文最重要的前文是7月25日的本系列第11期《晴雯与袭人:高下立辨》。当然这是两篇独立的文章,但是为更好地理解本文,前文是建议阅读的。
行文至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即晴雯已被逐出贾府将死之时,作者才终于简要介绍了一下晴雯的身世:晴雯是在10岁时被荣府的大管家赖大买来做他自己家里丫鬟的,后来赖嬷嬷将她带到贾府被贾母看上,于是送给了贾母成了贾母丫鬟。这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这晴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

(第77回)
然而,到了下一回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写晴雯死后,宝玉从小丫头那里打听晴雯死时的场景:【小丫头道:“回来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也出不得一声儿,只有倒气的分儿了。”宝玉忙道:“一夜叫的是谁?”小丫头子说:“一夜叫的是娘。”】宝玉以为晴雯死前最牵挂的人是他,没想到晴雯一夜叫的只是她自己的亲娘,有点失落,另一个有眼力劲的丫头才编了一段瞎话安抚宝玉。

(第78回)
另一个小丫头说的话可以不看,只这第一个小丫头说出的晴雯死前的实情“一夜叫的是娘”。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惊出一身汗?

所以,第77回中的“晴雯不记得自己的家乡父母”当然是一句虚话。晴雯一定非常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家乡父母,到死的时候最惦记的人都还是她自己的亲娘,她怎么可能不记得自己娘的样子?她被卖的时候已经10岁了,怎么会不记得自己父母?又不像香菱是3岁时被拐卖,那是真的不记得自己父母了。
那么,作者为什么在第77回谈到她身世时非要加上这句与事实不符的话“晴雯不记得自己的家乡父母”?
这当然不是作者的矛盾、失误,而是作者有意的信息透露。这是曹雪芹最独特、最优秀的“写空手法”的一次运用。
为解晴雯身世,让我们从晴雯之死的第77-78回往前翻到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看作者对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描写:
这个“雀金裘”是个什么东西?作者借贾母之口给出了介绍:“这叫作‘雀金呢’,这是哦啰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这是极为罕见的一种珍品服装,不要说普通人家,即使在宁荣二府也是极为少见的,所以贾母郑重其事地把它送给了她的宝贝孙子贾宝玉。
但是贾宝玉那天不小心把这衣服上烧了个洞,只能偷偷地找人去补(怕贾母生气所以要偷偷地补,所以更显出这衣服之珍贵。如果是普通华服,烧了就烧了贾母会为一件衣服和自己宝贝孙子生气?)。然而,这衣服送出去大半天,婆子回来回话说无人能补!
你要知道,不是贾府里的婆子媳妇绣娘们无人能补,是婆子把衣服拿出了贾府,到京城最专业、最职业的裁缝店织补店里去找人修补(为什么一定是京城里最专业最职业的裁缝店织补店?因为贾府找的做衣服地方当然是京城最顶级的,再高一级就是专给皇宫做衣服的了,从贾府用的医生都是宫中太医足可证明这一点),然而竟然是“不但能干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并作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
这些专业的织补匠人、裁缝绣匠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认识这是什么东西的,更不用说敢去缝补了。
然而这么一件专业人士都没见过不敢碰的东西,晴雯只在灯下“细看了一会”,便道:“这是孔雀金线织的,如今咱们也拿孔雀金线就像界线似的界密了,只怕还可混得过去。”麝月笑道:“孔雀线现成的,但这里除了你,还有谁会界线?”晴雯道:“说不得,我挣命罢了。”

(第52回)
专业人士都没见过不敢碰的东西,晴雯却见过、认识,她不仅见过认识,而且还知道用什么技法去缝补!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她当然出身高贵,小时候(10岁之前)在自己家里见过这珍贵奢华的一般人家根本不会出现的服装;以及,她从小被家人教会的女红技能胜过了专业裁缝。
什么样的家庭能出这样的人?袭人那样的家庭能出吗?
我们再往前翻,翻到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看这一段:

(第8回)
这里有两个细节你要注意到:
1)【见笔墨在案,晴雯先接出来,笑说道:“好,好,要我研了那些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丢下笔就走了,哄的我们等了一日。快来与我写完这些墨才罢!”】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八个大丫鬟里,伺候宝玉左右为他铺纸磨墨陪他写字的人是晴雯,不是袭人,也不是麝月秋纹其他人。这说明晴雯是所有丫鬟里最接近文字、最可能有文采的人。那么,这能证明晴雯识字吗?这一段话其实还证明不了,或者说不能完全证明,所以作者又接着往下写了一段。
2)【宝玉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因笑道:“我写的那三个字在那里呢?”晴雯笑道:“这个人可醉了。你头里过那府里去,嘱咐贴在这门斗上,这会子又这么问。我生怕别人贴坏了,我亲自爬高上梯的贴上……”】这一细节证明了什么?证明了晴雯是认识字的,并且是所有丫鬟里唯一一个认识字的人:汉字这种方块字,如果不认识的话上下左右你是分不清的,而晴雯“生怕别人贴坏了,亲自爬高上梯的贴上”,一张纸怎么会贴坏呢?贴得皱皱巴巴叫“贴坏”吗?难道那些丫鬟干这种活还不如晴雯?当然不是,这里的“贴坏”了是指不认识字的人贴字帖会可能把字贴反了、颠了、三个字顺序错位了。而只有晴雯自己能准确地、正确地干了这个贴字的活。
什么样的家庭的女孩能从小认识字?林黛玉那样的家庭啊!薛宝钗那样的家庭啊!
并且,并不是所有的有钱有势家庭的女孩就都认识字啊:四大家族中的金陵王家的正儿八经大小姐王熙凤都不识字啊!
所以我们能断定晴雯是什么出身了?:
其家庭出身不会低于林黛玉的家庭,甚至不会低于贾府的家庭。这是百分之百可以断定的。
因为她从小就是真正的大小姐,所以才识字,所以才有那超一流的针线技术。而这些应该都是她的亲娘教给她的。或者是她亲娘教针线,家里聘的私塾老师教点识字(就像贾雨村受聘在林家教林黛玉一个人一样)。
所以她才会对她的亲娘记忆深刻,在临死前最惦记的是她的娘而不是其他人。这是她藏在她心里一辈子的话,没有给任何其他人讲过的话。
所以,她在宝玉房内常常做出“小姐样”,如麝月等人所抱怨的那样。但其实她不是“装”出的小姐样,她本来就是尊贵的小姐,她只是偶尔露出了真性。

(第51回)
当麝月对她说:“你今儿别装小姐了”时,晴雯心里的话其实是:“我本来就是小姐啊!”
但这是她永远不能说出的一句话。因为她现在已经沦为丫鬟了。她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所以,她在10岁被卖入赖大家时,才会“不记得家乡父母”。
她“不记得家乡父母”当然是她告诉别人的。但是她的父母明明白白在她心里摆了一辈子,直到她死的那一刻,她为什么要告诉别人“不记得家乡父母”?
因为这是一句她不能说出的话。就像那句不能说出的话“我本来就是个小姐”一样。
因为她家败了。在她10岁的时候或略早一点突然败了。而她是唯一一个生存下来的人。
她家的败落,甚至还连累到了整个家族,所以她的那个唯一的亲戚姑舅哥哥才“也沦落在外”。一个“也”字,一个“沦落在外”,就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两个孤苦伶仃的小孩,是晴雯整个家族仅剩的两个苗。
什么样的事件能导致这样的家破人亡?只能是政治事件。所以,晴雯对任何人都不能讲出她自己的身世。而她那唯一的亲人姑舅哥哥也才“任意吃死酒,家小也不顾”,这个同样出身富贵豪门的表哥心死了。而晴雯从来没有抱怨过她这个表哥(晴雯还把她表哥介绍进了贾府),也甚至没有抱怨过她表哥娶的那个荡妇一样的媳妇多姑娘,因为晴雯懂得她表哥心里的苦。
这就是答案。
那么,本文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设计晴雯这么一个角色呢?并且不明说她的家庭出身?
答案是,因为:晴雯就是林黛玉的映像。作者写晴雯,也就是在写林黛玉,写林黛玉的未来。(另文展开谈这个话题)
那么,在全书里,晴雯是林黛玉的唯一映像吗?并不是。
在全书里,林黛玉的映像至少有四个:晴雯、英莲、龄官、茗玉。关于茗玉对林黛玉的映像,我在本系列第8期文《刘姥姥随口编的“茗玉”其实就是在隐喻“黛玉”》已经完整地论证过。关于英莲、龄官对林黛玉的映像,我会在另文里再予以详细论证。


最后再叹一句:雪芹的隐藏笔法写空手法真是令人惊叹!古今第一。







《张爱玲的文学宣言:自己的文章》


《晴雯与袭人高下立辨》



(晴雯撕扇,美人一笑)
(本文完,本系列未完待续)
ph之“红楼研究”系列
1.红学研究领域最新重大发现:刘姥姥女婿一家三代的人名隐喻
2.贾宝玉的大名到底叫什么?
3.高鹗不懂红楼,世人难解雪芹
4.《红楼梦》是千古杰作,高鹗是千古罪人
5.高鹗所续后四十回的最大功能
6.曹雪芹vs乾隆:《红楼梦》vs《四库全书》
7.蒋勋、白先勇、王蒙都是根本没有读懂《红楼梦》的典型
8.刘姥姥随口编的“茗玉”其实就是在隐喻“黛玉”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