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直以来深深吸引着无数读者,但其中后几十回的真伪问题却成为了众多红学迷长期关注的焦点。这部分内容到底是由高鹗等人续写,还是曹雪芹本人亲手完成?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说法曾引发热议——《红楼梦》后30回的原稿,可能藏于日本。

在某些版本中,王熙凤这个曾经权倾一时的角色,最终被贾琏休弃,流落街头,沦为贱役的下等女仆。这一说法究竟有何根据,是否能够成立?让我们一探究竟。

对于现在流传下来的后40回版本,普遍认定是他人所续,尤其是一些学者认为这与“无名氏”或许有关系,最广泛的推测是高鹗为续。尽管如此,完整的结局才是读者期盼的理想结果。笔者认为,我们仍应感激高鹗,虽然这部分内容在质量上与前八十回有所差距,但其中依然充满可取之处。因此,批评后40回时,我们不妨宽容些。毕竟,若以普通读者的文学素养来看,这后四十回的水平也远超大多数作品。

撰写如此巨著,续写《红楼梦》这种挑战性极大的工作,的确让人深知“知易行难”的道理。尽管如此,真正的红迷们仍不曾放弃,数百年来,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搜寻和考证,试图恢复“曹氏正版”的后40回。在这一过程中,时常有“旧时真本”的消息浮现,这些消息内容与现行流传的版本大相径庭。

有版本称,贾宝玉并未出家,而是沦为一名击柝之流,之后与湘云结为夫妻(有些版本称此为“麒麟伏白首双星”)。此外,还有的版本中,宝钗死于难产,妙玉沦为风尘女子。这些版本的细节虽有相似,但又有不同,使得人们很难判断其真实性。

那么,这些后40回究竟被当时的统治者销毁,还是藏匿在民间呢?历史回溯到1943年春天,这一年,在北大举行的一次读书会上,一位名叫儿玉达童的日本籍哲学教授向张琦翔教授提起过一件奇事——他在日本见过一部“三六桥本”的《石头记》。

“三六桥本”并非官方认可的版本,而是由民间机构保存的一部版本。儿玉教授告诉张教授,自己曾读过这个版本的后30回,故事内容与我们熟悉的版本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人物命运上:宝钗难产死去,湘云与宝玉结婚,妙玉沦落风尘,王熙凤被休,甚至小红嫁给了贾芸。这个版本的“后30回”是否真是曹雪芹的原稿,至今没有确凿证据,然而这个版本无疑在红学界引起了浓烈的兴趣。

这个“三六桥本”并非地名,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名叫“三多”,是清末的一位蒙古族官员,曾长期担任正白旗官员职务。他不仅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而且是个有文学造诣的藏书家。他的藏品中有几件非常著名的珍品,其中就包括后30回的《红楼梦》。

据说,三多曾告诉学者孙楷第,自己收藏的这个本子很有可能就是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后30回的原稿。这个说法得到了一些支持,尤其是因为该版本的情节与脂砚斋的批语非常吻合。然而,脂砚斋的批语一直存在争议,因为他并非曹雪芹本人,其批语无法直接反映作者的真实意图。

当时,《红楼梦》这部作品在乾隆年间被列为禁书,曹雪芹晚年贫困潦倒,生活困窘,依赖朋友的接济。若是身处今天,曹雪芹大概会被视为文学界的巨星,而不再为贫困所困。正因如此,他才能从独特的生活境遇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如此深刻、讽刺性的作品。

关于《红楼梦》的流传,民间有传言,称“天下第一贪”和珅因喜爱《红楼梦》而将其推荐给太后,最终促使乾隆皇帝解禁这本书。即便如此,曹雪芹的这部作品仍因其敏感的政治内容,在民间通过手抄本广泛流传。或许,这些手抄本中就包含了三六桥本的后30回。

那么,这个“三六桥本”究竟去了哪里?1975年,几位专家调查发现,这个疑似原版的110回本已被转交给日本,并有可能现在仍在日本某位藏家的手中。儿玉达童教授正是看过这个版本,并对其中的内容记忆犹新。

对于三六桥藏本的真伪,红学界持有不同的看法。主流观点认为它是一部质量较高的续作,但并非唯一的续作。张琦翔教授曾表示,三六桥本可能就是曹雪芹的原稿,但在后续的版本中,可能因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需求而发生了变化。

事实上,张教授和俞平伯等人都未能对“三六桥本”给出明确的定论,研究者们对这一版本依然持怀疑态度。红学研究的进展仍在继续,随着新资料的出现,我们也许能在未来揭开《红楼梦》后40回的最终谜底。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