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汪耀华新著《出版往事》,哑然失笑中抱以愧怍:这本书名前缀其实还有“散落在书页上的”七个字,若是省略,那就聚焦不了书中叙述的23位书业前辈的真情故事。至于“读书不忘做书人”,似乎也有瑕疵,该是“读书不忘写书人”为妥;可写书人没有背后的做书人,好书便不能面世,读书过程也像缺少油盐酱醋,味道不那么鲜美了。

汪耀华开宗明义地说:本书所写,大致为出版人的出版故事,有些曾长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的则是难得披露,却多少能给人一种精神力量和生活的感受。说实话,汪耀华研读了不少出版史料,挖掘做书人的真实故事,可谓碎金闪烁,遗珠可拾,一代代出版人的精神世界跃然纸上,让读者对张元济、陈原、范用,以及赵家璧、曾彦修等出版前辈怀以无限敬意,更想到中华文脉传承相连,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贡献将永远为后人牢记。
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难能可贵的是,商务善待员工为出版业楷模。1932年1月29日,商务印书馆上海总厂被日军炸毁,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当时商务上海各机关员工有3700余人,大多数人多年倚为生活的总厂被毁而且室家财物也同遭此劫。“他们都纷纷挤到商务印书馆设在安全地带的发行所来要求救济。”“所以我们第一件工作便是分头向各银行的后门钻入,去商量暂借若干现款,藉以救济正在流离失所的同人。结果即于商务印书馆被第一炸弹而发火的一小时内,宣布发给各同人每人救济费十元。第三天宣布每人加发半个月薪水。”虽人心各异,矛盾交织,但商务“以人为本”,撒下读书种子,留住文化根脉,值得当今出版业深思。
《出版往事》中有一篇写陈翰伯出版生涯的趣闻,他青春办报,皓首出书,从1958年至1966年的八年开创了商务印书馆的再度辉煌,1978年7月任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直到1979年12月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首任主席,这个“代”字的官衔却没去掉,之后的局长(署长)分别是边春光、宋木文、杜导正、于友先……其实,作为我国出版“首领”,何人所能“代”?《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先后出版,都凝聚着陈翰伯的功绩,他倡议创办三种杂志:北京出版《读书》、上海出版《辞书研究》、香港出版《开卷》,他为这三种杂志组织编辑班子,商定编辑方针,帮助安排出版。他为《读书》杂志匡定了11条批语,为《辞书研究》归纳了10条办刊方针。这些业绩,无人可代。但人无完人,有人在肯定他成绩之余,也评说起缺点:他“有时对事情考虑也有不周的地方”“我觉得他的缺点是,似乎少了一点幽默感”“翰伯有时正直到令人吃惊的憨态。”书中还写到如此见闻:有人回忆,1972年,北京流传一个笑话(有人一口咬定是真事)。出版口的负责人在向周总理汇报时,总理说:“可以印《三国演义》嘛!”汇报的人说:“那个嘛,作者还没有修改出来呢!”不管有没有这件事,周总理确实点名调回四个人,即出版口的陈翰伯和陈原,文物口的王冶秋,《人民日报》的袁鹰。当时,陈翰伯落实政策返京时带回了补发的800元工资,用一部分补发的工资买了三头牛,赠送给了当地农村。陈翰伯的这些细小琐事,大体还原那个时代出版家的个性、心境与真诚,体现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书生报国的情怀。
本书中,汪耀华写了与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汪轶千、《出版工作》主编滕明道、《中国出版年鉴》及《出版参考》主编方厚枢、《新闻出版报》总编辑谢宏等京城出版界大家的友情与交谊,倡导“做书,是出版人一生的事业”的人生观,讲述“不唯学历讲能力,不拘一格评人才”的真实例子。

在《据事修史树典范的方厚枢》一文中,讲述老署长宋木文是方厚枢的老领导也是好领导。方先生1987年申报副编审职称,因学历仅是“初中肄业”,未评过“编辑”,英语也只识几个字母和会说少量单词,担心评不上。当时,老署长任编辑出版专业高评委主任,在评审时提议、全体评委通过,破格评定了方先生的编审职称。1991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仪式,老署长主持颁发证书的座谈会,经他征得党组其他同志同意,按专业任职经历、学识水平和实际贡献,使白以坦、王大山和方厚枢以特例同其他老专家们一同名列第一批入选:人民出版社副编审白以坦,因校对《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无一差错而被称为“校对王”;荣宝斋王大山(无高级专业职称),因鉴定古字画和现代名人字画善辨真伪而享誉京城书画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审方厚枢,长期在国家出版机关工作,因自学成才,有“活字典”和“资料库”美称,并在辞书、年鉴和出版史研究中成绩突出。准确地说,方先生在一个介于“断层”的空间中,有真才实学,脱颖而出,发挥出他的才干,为出版史留下了珍档。在之后的写作中,他也不回避、不跟风,保持着一个史家的直率和认真。这是时代的赋予,也是做书人的幸运,尤其有宋木文这样慧眼识“千里马”的伯乐。
说到读书、做书,《出版往事》还提到其他故事,像《郑士德记忆中的发行要事》《听李昕做书引发的故事》《古旧书里讨生活》,讲到读书、买书、藏书、卖书、贩书、捐书的阅读流程和阅世人生,读来兴趣盎然。有趣的是,汪耀华提到一本《书贩笑忘录》(中华书局2018年4月出版),记录着13位当代旧书商人的人生阅历,提及潘家园、古籍、拍卖等等,很多年来一直是书友们寻觅、鉴赏、举牌的代名词。从13人的经历中,几乎可读出这个行当的大致轮廓。其中的人生往事、艰难不幸或赚钱藏宝,都是寻常人乐以知道的故事。这本书记载着在人们身边的那些书贩们的不凡故事,读来不仅容易产生同感,而且感觉还差“后回”。但愿人们能从这本《出版往事》读出更具象、更新鲜的感受。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原高级记者)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