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狄更斯的一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我们信息闭塞,很难得到外界的讯息,对知识求贤若渴却苦于太缺乏资源,长期处于饥渴之中。而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可以说不管你饿不饿渴不渴,都无尽的食物送到你的面前,如何选择倒成了最大的难题。吃得不合适不但吃不饱还会拉肚子。所以拥有挑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变得尤其重要。
新商业知识公众号“笔记侠”的创始人柯洲于2015年创立了这个公众号,初衷就是打破围墙,为读者挑选高价值的新商业知识干货。他认为善于做笔记的人的收获在各种现场活动中仅次于演讲者,远超普通听众。
多年来,他通过结构化的笔记方式让不在现场的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各种活动的精髓,获得了读者的肯定。

而这套做笔记的能力,是他本人经过一万小时的笔记刻意练习形成的。不断地逻辑化、方法论化、科学化,才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笔记科学方法论,能保证每一篇新商业知识干货都是高质量输出,久而久之变成个人优势。
同时他也将这套方法论复制给身边那些同样渴望更好运用笔记的人,构建起了庞大的笔记达人社群。自己也成了大家眼中的知识总结和知识管理专家。
掌握运用笔记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在学习中提取听课内容的精华,不至于让成千上万的学费随着课程结束而“打水漂”;在工作中用笔记抓住开会重点,理清思路、做好下一步工作的跟进、分析轻重缓急、做高效的时间管理、及时进行有序的复盘,不至于晕头转向、精进事业。
如今柯洲将这套笔记方法论总结成书,名为《高效能笔记法》。所谓高效能,就是避免在学习工作中“记不住、搞不懂、用不上、做不好”的情况,提高效率、效果、效益。不得不说,在现今的时代这种技能真是太宝贵了。不然我们都只能哀叹“时间去哪儿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很大的焦虑往往在于无法“知行合一”。
其中第一个焦虑是选择的焦虑。面对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大脑变得拥堵,无所适从,不知道真正需要和对我们有用的是什么。如果盲目地照单全收势必到头来什么都记不住,成了一团浆糊;
第二个焦虑是无法随时更新的焦虑。没有清晰准确的笔记整理我们无法对已有的知识体系有全局的认识,发现问题。也就无法及时洞察和感知新知识、多元化知识的更新迭代,及时抓取填补、不断拓展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
第三个焦虑是行动的焦虑。知识只有落到实地、运用在实践中才算真正发挥了它的价值。通过优秀的笔记我们可以把知识与行动的效果相对比,不断完成良性的循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不断精益求精。不让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同时,有了科学的笔记我们也能很好地整理自己的思想与方法,将自己的经历与观点完整、准确、高质量地向他人进行分享与复制。不至于在需要的时候一下子思路混乱舌头打结。
比如运用书中提到的经典笔记法之一:“道法术”结构,就是将笔记分成三个层次。道,是道理、规则、中心思想,相当于大厦的基石;法,是逻辑,也就是方法论,相当于大厦的柱子;术,是根据根据方法论实际操作的案例,相当于柱子上的纹路或者材料。
无论是一篇像我现在写的这样的文章,还是一本书、一次谈话、一堂课,都包含了“道法术”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

理解了这个结构,那么你就能轻松地得到一个做好笔记的思路。结果你会发现:无论写作、沟通、演讲还是知识管理,你都可以通过这样一套笔记而事半功倍,高效能地开展学习和工作。
这就是高效能笔记的作用和魔力。所以说高效能笔记是个人成长的秘诀一点也不过分。
这本《高效能笔记法》分学习笔记、工作笔记、AI笔记三大块,为大家提供了经过实际检验得到的十余种笔记法与其基本法则和操作流程、步骤,全方位覆盖了我们生活所需的各个不同场景,招招详实有效。所有需要做笔记的地方只要按图索骥就能轻松上手,如虎添翼。难怪得到了罗振宇、吴晓波、陈春花、彪悍一只猫等数十位行业大咖的联袂推荐。

对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竟然还附带了一张所有提及的笔记的思维导图,等于把笔记的笔记也帮你做好了,等要用的时候只需要在它的提示下操作就行了,真的是如假包换的“高效能”!
如果你不希望每天获得的知识白白流失、每天的时间白白浪费,那这样一本书想不到任何理由不去读一读。
朱光潜(1897-1986),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久闻朱老的大名,现在很多相关书籍里也屡屡提到他,以他的文字作为一个标杆。今天终于读了这本完整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里收集的是朱光潜于20世界20年代发表的书信体文章。然而虽时过境迁,读来仍觉与当下青年的处境颇有指导性。不愧是一代大师,看待事物能见其本质,所以意义深远。

这句话真该让现在焦虑的父母们看看。
进入一个图书馆能看到千万个纸本子,但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只有十分之一,而适合你读的就更少了。如果喜欢希腊哲学,读百卷不如一本《理想国》。读书要重质而不是靠量取胜。能把一本值得读的书多读几遍,胜过胡乱读其他的无数。
同理,如果几本书是相似的,那么也不用统统都读,多的时间不如去读别的好书。人生是有限的,时间要用在该用的地方。
学问是没有尽头的,在读书上尤其要聪明一点。不适合自己兴趣的不要勉强读,不够有价值的不要随便读,不是花了多的时间就一定有多的知识。读书前不如请教专门的学者,看看哪些是经典的再去读。
朱老尤其提到读书切忌跟随潮流,只对新书感兴趣。这点我也深有同感,眼下出书变得越来越容易了,质量越发良莠不齐。很多人出书是赶时髦、靠热度,好像稍微有点小名气都可以来出本书,内容也经常很浮夸没有深度。如果只是追逐新鲜感而读书很容易虚掷光阴,这实在没有任何益处。

所谓“走向十字街头”是朱老从日本书籍里找来的隐喻,意指把学术思想投入社会生活。青年人经过长期的学习不是要成为不问世事的隐者,而是要把哲学思想从天上搬到现实生活里去,不能高谈阔论只做空中楼阁。
然而另一面来说,纯学术的象牙塔和泥沙俱下的社会环境相差太大。十字街头的空气充满了污浊甚至有毒有害,一不小心就把原本纯洁的思想玷污了,染黑了。
这就像不久前有人提到,读书读了半天却成了孔乙己。好像读书根本抵挡不了现实的残酷,最后被迫把自己贱卖给生活,随波逐流。
更可怕的其实还不是明处的危险,而是十字街头的那些表面繁华的诱惑,让人不觉甘愿放弃初衷。如朱老书中形容的,从昨日的殉道者变成今日的偶像,变得虚伪、肤浅、世故。好像一个画家看到当油漆工更赚钱就放下画笔拿起了油漆刷子(没有贬低任何工作的意思),抛却了为艺术献身的初心。
想起报道有一位清洁女工,因为热爱美术坚持在工余时间自己练习画画,终于成名的故事,这才是坚持热爱不忘本初的人啊!多少人都不如她。
任何有信仰的人更应如此,必须时时回望坚守,警醒预备好自己的奉献。

看到这篇文章我是很惊讶又敬佩的,朱老竟然在这么早就能说出这样睿智又深刻的话来。
他说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道德的宇宙”绝对不是人生唯一的宇宙,而善恶也绝不能算是一切价值的标准,这是我们中国人往往忽略的道理。
对此我真是要击节赞叹,所有的道德、善恶其实都是人定下的规矩而已,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时代也可能有不同的标准,这是其一;道德善恶无法衡量科学,比如现在火热的人工智能,这到底有没有违反道德,到底是善还是恶呢,谁都判断?这是其二;再者,人的大脑已经胜不过机器脑了,可见人的知识、眼光、反应速度等等全部都是有局限性的,连自己是什么样的都没搞明白又怎么去评判其它事物,还是趁早谦卑承认自己的无知吧!
所以遇事少评价少怨怼,多思考多反省,尊重自然和生命,接受多种可能性的存在,才是人需要的。

除了以上这些,本书中朱老还提到了诸如情与理、娱乐、摆脱、道路的选择等等很多青年人或者说是每个成年人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读来只觉得非常契合我们所需,丝毫没有陈旧感。唉,难怪这本书如此受人喜爱啊。如果你也是站在这个当口的人推荐你读一下。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人需要学习,也都想要学点什么。但为什么大部分人想了学了好多年就是没学好没学会呢?这真的不怪我们,因为以前还没有这本书,能这么透彻地讲明白学习这件事。
这本书叫《自学大全》,来自于日本的读书猴(我也不知道这奇怪的名字怎么来的,但不用管他)。全书共689页,一拿到手里说实在的我是有点害怕的,但一打开这本书我就不觉得它厚了,因为开头就打动了我。

一.自学之前的“灵魂之问”
相信你像绝大部分人一样,是冲着55个自学方法来的,但是别着急,在说到方法前请你诚实告诉我:你是真的很想学习吗?
就如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一样,它没有直接说方法,而是来了这么一个“灵魂之问”。
因为你要清楚,学习不容易,自学更难。所谓自学,就是没有正常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却义无反顾仍然要学习的人。想自学必须先明确,这不是打打嘴炮就能做到。
自学者缺乏责任的束缚,所以更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感,有决心、愿意实干才能实现的。你有这个前提吗?

人的天性是趋易避难的,学习的过程其实更是一个克服天性的过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可以漫步太空却在戒烟、减肥这样的小事上遇到挫折。学习知识就是用以帮助人对抗天性,而不是得到短暂的享受的。
所以,所有想要学习的人面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方法,而是你能否克3r.0lm9.net/U7RLX服天性,坚持去做那件有难度的事。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自然也会得到更多技巧来帮助我们坚持下去,就如同这本书现在要告诉你的。
好了,如果你想明白了还要继续学习,那我们就来到第二部分:自学方法。
二.超好用的学习方法来了
这本书说好了给你55个方法,我不可能全讲完,给你精选了我自己认为特别受用的几个:
1. 先立志
看到这个标题我想你一定笑了,谁不会立志啊,不就是每次立个flag嘛!我每次都立了,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不不,稍等下判断,你的立志没有用,那是姿势一直都错了。

读书猴(名字还是很别扭)说立志有5步:
找到一件成为你学习动机的事情(一个人、一本书或者一件引发你兴趣、触动你的事情)——写出这件事对你的影响(你由此而来的思想行为改变)——对影响进行评价(正面还是负面)——注明评价的理由(为什么它给你影响是正面的,会给你怎样的获益)——有必要的话重复1-4步骤
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分层次的立志过程是什么呢?显然它能理清我们的思路,使得我们更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提高了自己的意志力和积极性。如同本文第一部分的结论,没有强烈的目标感就无法支撑我们往下走,所以立志这一步相当重要,并不是你脑子一闪念一冲动就匆忙开始又草草收场。
而立志也并非一次就好,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多次使用到这个方法,不断回顾并提高我们的目标,将目标与行动紧紧相连,才能让它与我们共同成长。
2. “跳伞”学习法

其实这是1/55个学习方法的其中之一,说起来也很简单,但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学习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没错,但如果每次都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3r.0lm9.net/U6A74的或者是最开头的讲起,每逢历史就讲原始人、背单词就要A开始、提到某人就要谈出生地,那是不是乏味又磨叽,根本无法解决当下急需?
问题还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会消磨我们的兴趣和动力。那么何不从我们最想要的学起,立刻马上见效呢?
这就是所谓的“跳伞学习法”。哪里不足补哪里,哪题不会学哪题,就像唱歌只唱你最喜欢的副歌部分,有何不可呢?
这样一来能节约时间,而来能保持热情,三来对知识点掌握程度更了然于心。你觉得怎么样?

3. 两分钟起跑法
所有的学习都要归于行动力。两分钟起跑法的具体实施也很简单:将计时器设定为2分钟,计时开始就开始学习,到两分钟提示立刻结束。之后用两秒钟给自己三个选择:1.继续学习,不再计时;2.开始学习其他内容,再计时两分钟;3.开始休息。
刚看到这个方法我也很奇怪,什么?学习两分钟就完啦?但明白它的原理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根据“奥夫相基娜效应”原理,人开始做一件事是最难的,而一旦开始以后就自然会有想要继续完成的心理倾向,很难轻易放弃了。
关于这点我刚刚体验过,我很久没有画画一放就是一年多,但某天我忽然用了十分钟铺开颜料和画具,在纸上投下第一笔,一画就是一下午。而本来我并没有想画这么久,第二天我看r2.ub6s.cn/37tzf到一桌子没有收拾的画具,就又开始修改我的画作,又是一下午过去了,丝毫不觉得这是一件艰难的事,而是一心想着怎么把它画完整。
所以你以为的两分钟其实就像一个药引子,把你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这样后面就会越来越容易坚持下去。万一中途因故停止,也可以重新这么启程。对于意志薄弱的我们尤其有实战价值。

4. 净化“灰色”时间
很想好好学习,可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啊!这是不是我们遇到的普遍问题呢?至少我经常这么觉得。
有人说时间就像X沟,挤挤总是会有的,这是个谬论,或者说容易引起误解。如果所谓挤就是把做别的事情的空间占用替换掉,那只能让你更焦头烂额,顾此失彼,到头来哪个都做不好。

《自学大全》提到的净化“灰色”时间法,其实是把所有的日常时间事物分配列一个清晰的表单,进行分析整理。看看有哪些时间块其实我们利用得不够充实高效的。
比如你在通勤坐车的时候是不是用刷视频的无聊方式度过的?你做家务的时候只是单纯做家务吗?这样的时间就是所谓“灰色时间”,并没有好好被利用。
我们可以把那段时间用来收听学习资料英语讲座,也可以用来回想自己未完成的学习和工作。可别小看这样的时间,它们虽然不是正儿八经地坐在书桌前,却依然可能产生奇效。

法国数学家庞加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了“孵化”这一理念,当人进入深度工作后,即使在非正常工作模式下潜意识并没有停止工作。利用这个生理机能,保持一定的学习状态就能让我们的收获事半功倍,时不时得到惊喜。还不赶紧去填个日程表,净化一下自己的“灰色”时间吗?
注意,要从最容易净化和净化效果最好的时间段开始做哦。
5. 偷偷给自己“请个私教”
哎?不是在说自学吗,哪来的“私教”呀?听我说。
读书猴说的“私淑”,也就是私教,其实是虚拟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从你敬仰的学习对象中找出一个模范来,向他学习。

我们平时说的向模范学习很空,而这里的私淑学习法就很具体了。你很佩服一个人,想跟他一样,就要去具体研究他的处世态度、治学态度、学习理论和方法。这无异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遇到选择和困难,你就从他的角度去想象该如何处理,如何对待。
我们的先贤太多了,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异常丰富。不要只拿一句话一件事来引用,而要切实地用好这笔遗产,从中挖出你想要的宝藏。参照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哪怕只能学到一点点都会对我们意义非凡。并且,这个私教又厉害又不用花钱,成功概率超高!
结语
《自学大全》真的是本大全,以上所讲的方法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你真的很想学习,我劝你不要马上就学,而是先从这本书开始。对了,这本身也是《自学大全》的55个学习方法之一哦,这里我就不展开了,留给大家自己去研读吧。
别看这本书这么厚,用读书猴介绍的方法去读用不了多久,对于今后的受益来说真是性价比太高了,我觉得这是一本必读工具书。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