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鲁迅治丧委员会有哪些人?正国级亲自主持13人个个都不简单

2 已有 46 次阅读   2025-07-15 09:11
 鲁迅治丧委员会有哪些人?正国级亲自主持13人个个都不简单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与肺病顽强斗争无果后,终于离开了人世,享年56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去世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文化损失。就在他去世后的短短时间内,一系列追悼活动便开始了。上海的多家报纸迅速刊登了鲁迅的讣告,《大沪晚报》、《大晚报》、《大美晚报》和《华美晚报》等报纸上均发布了关于鲁迅去世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上海,乃至整个中国。这场追悼活动,跨越了文学、文化与政治,成为当时一件举世瞩目的事件。

关于鲁迅治丧委员会的成员名单,一直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历来有四个版本流传下来,主要分为13人和9人两个版本。13人版本包括了蔡元培、宋庆龄、内山完造、沈钧儒、萧三、曹靖华、史沫特莱、茅盾、胡愈之、胡风、许寿裳、周建人、周作人等。而9人版本则删除了周建人、周作人、许寿裳、曹靖华、胡愈之、胡风等人,取而代之的是毛泽东和马相伯的名字。为何做出这种调整,至今仍无确凿的解释,但这一差异,背后反映的或许是政治力量与文化立场的较量。

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鲁迅的尊敬。相比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对鲁迅悼念活动的压制,禁止在上海以外的地方举行悼念,这种行为显得既愚蠢又充满不自信。国民政府的这种做法,或许源于其害怕引发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毕竟一二九运动才刚刚结束。鲁迅的葬礼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的告别,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味。为了给这场葬礼增添政治庇佑,宋庆龄女士主动站了出来。她以自己特殊的身份,为鲁迅的葬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被选为国家副主席,地位之高,足见她对鲁迅的深厚情感。

治丧委员会的其他成员,既有鲁迅的亲人——如周建人和周作人,也有鲁迅的恩师——蔡元培先生。蔡元培是鲁迅的同乡,他曾邀请鲁迅来到北京大学授课,担任文科教授,教授欧洲文学史和罗马文学史,是鲁迅在学术道路上的重要支持者。除此之外,还有鲁迅的亲密朋友们,比如宋庆龄、内山完造、沈钧儒、许寿裳、史沫特莱和萧三等人。内山完造是日本商人,在当时经营着内山书店,他曾多次帮助鲁迅出版被政府封禁的书籍,也为鲁迅提供过避难的地方。许寿裳与鲁迅同乡,两人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许寿裳曾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留学生,鲁迅在日后也效仿了他。沈钧儒,这位前清秀才,也是鲁迅生前的朋友,他曾亲自为鲁迅提笔书写“民族魂”的旗帜,并且在宋庆龄的委托下,帮助鲁迅购买了墓地。史沫特莱,美国记者,她是鲁迅的挚友,曾在鲁迅50岁寿辰时亲自为他安排了庆祝活动。萧三则是湖南人,他将鲁迅的作品推向了苏联,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萧三曾邀请鲁迅参加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但鲁迅因时局原因拒绝了。

鲁迅的葬礼当天,场面隆重而庄严。16位文人学者,包括巴金先生在内,担任了鲁迅的抬棺工作,而蔡元培和宋庆龄则亲自为鲁迅扶棺。前来送别的百姓和各界人士,队伍绵延数十里,场面空前浩大。无论是文学界还是普通民众,都深切地怀念这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胡子婴在送别鲁迅时所写的挽联中写道:“国家事岂有此理,正需要先生不断咒骂;悲痛中别无他说,只好劝大众继续斗争。”这句话深刻表达了鲁迅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批判精神和革命思维,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中。

时光荏苒,今天的中国已然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河清海晏的生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回望鲁迅曾经追求的理想,我们不禁感叹,如果鲁迅先生能够亲眼见到今天的中国,看到这片他为之呐喊的土地,必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他曾期许的强大和美好,已经在如今的中国大地上逐渐实现。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