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蔡澜:俗得可爱,吃得痛快

2 已有 64 次阅读   2025-07-02 20:40
蔡澜:俗得可爱,吃得痛快
搜狐文化 2025-07-01 19:09
6月27日蔡澜去世的消息公布,引发众多悼念和争论。蔡澜这一生,被贴上过众多标签:美食家、专栏作者、电影监制、高端旅行团长、主持人、商人...数不胜数。
但无论这些名头,也无论他人口中的是非功过,他的人生态度确实令人艳羡和思考,就像蔡澜自己曾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我的心情比较愉快,我能够把坏的事情往好的地方想,这种天塌下来当被盖的性格让我成为做很愉快的人的专家,这个我很称职。”
跟随本期书单,回顾蔡澜恣意潇洒的一生和那个活色生香的香港。
人间一趟,要好好玩——这是蔡澜坚守一生的哲学。作为一名顶级生活玩家,蔡澜会讲究,能将就,能享受好的,也能承受坏的。
他能做一手好菜,食一肚好味,成为香港乃至华人圈追捧的美食“名嘴”;他周游无数国家、各处的好吃好景信手拈来;他有上百条领带,会根据衣服做不同的搭配,也能把随手顺过的蒜头玩出花样。
《大吃人间烟火》里,蔡澜写出了他最精通的吃喝玩乐哲学,玩物、吃饭、饮茶、烟酒、交友、聊天...人能想到的世间享受,他百无一疏。“人间最乐,不过大吃人间烟火。”这是蔡澜的快乐秘籍。
大吃人间烟火
蔡澜 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4-11
在这些“玩”里,蔡澜最乐称道的,也是人们最熟知的美食。蔡澜不仅会吃,还会做、会写:
连续加班,天昏地暗,有一样吃食既简单又对得起自己;拔完牙吃白粥太单调,这道菜刚刚好;节假日在家,重现《食经》菜式,用一道简单精致的“合浦还珠”慰劳身心......
在《心间事,舌尖解》里蔡澜以广博的见识和独特的才情对各种饮食文化如数家珍,将家常食材写出了不寻常之味。随便翻开一篇,或读或动手做,都能让美食慰藉身心。
心间事,舌间解
蔡澜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酷威文化 2024-05
但肚子饱了,大脑也不能饿着。蔡澜的美食功底里,蕴藏着属于港人的饮食哲学。香港作家梁文道就曾谈及自己关于“吃”的思虑:吃喝一直是种社会活动,整部饮食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精致繁琐的盛宴是文化的极致象征。
香港的饮食文化承继自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但因独特的地理边界和殖民历史,发生着许多融合创新。既有传统凉茶的苦涩、肠粉的滑嫩,也有菠萝包的甜腻、丝袜奶茶的浓郁。
最后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港式冰室,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业化浪潮里,塑造港人的本土情怀,调和这片土地上各色食客的肠胃。
味道·人民公社
梁文道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群言出版社&理想国 2013-01
但除了吃之外,蔡澜还有一份占据了其半生的重要职业身份:电影监制。在蔡澜所著的《吾爱梦工厂》中,他曾记录自己在邵氏、嘉禾两大电影公司任职的经历,写那里的导演、制片、编剧、剧务、武师、服装师、化妆师,还有影迷。
在蔡澜的职业生涯里,他带出了成龙等一众享誉华人世界的影星,监制了《快餐车》《一个好人》《龙兄虎弟》等经典商业电影。蔡澜说,“电影是一个巨大的玩具。许多人当它是一生的使命,那太沉重了。拍戏的过程才是最大的享受,它带了我周游列国,洞悉人生。”
而他笔下这群或知名或无名的“玩具”制造者,共同创造了一个属于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
吾爱梦工厂:蔡澜的电影现场
蔡澜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1-01
回看二十世纪的八十、九十年代,香港影坛的影响力非同小可。有邵逸夫创办的邵氏、电懋、长城影业三大巨头,采用流水线作业的片场制拍摄电影,每年产出高达40余部影片。并持有自己的电影院线,播放自己拍摄或采购的影片。甚至开创影视新人培养体系,形成一套成熟的、垂直合并的电影生态。
也有从邵氏出走的邹文怀创办的嘉禾、德宝、新艺城等后起之秀,各出奇谋重本投资商业大制作,推出武打、黑帮、警匪、志异各种类型片。捧出张彻、李翰祥、王家卫、成龙、林青霞、四大天王等一众名导名艺,将香港电影推向辉煌,风靡日韩新马等亚洲市场。
韩剧《请回答1988》中主角们蹲守电视看港剧
那时的香港电影与印度电影、好莱坞电影被称为全世界商业电影市场的鼎立三足,而紧随电影之后的就是香港的电视行业。
在邵氏的企业战略转型下,TVB成为香港电视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推出了一系列电视剧集和综艺节目。蔡澜也顺势与好友黄霑、倪匡做起了自己的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以大胆露骨、颇富争议的访谈话题著名。
《今夜不设防》
但繁荣的背后也充满了复杂的利益纠葛,在蔡澜的回忆里,香港黑帮企图通过电影明星染指蒸蒸日上的娱乐行业,成龙就一度被黑帮威胁,只好在蔡澜的帮助下出国避风头,因缘际会下在国外拍摄完成《快餐车》这一名作。
繁荣、混乱构成了20世纪末香港的文化娱乐,在美国知名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眼中,香港的文化影响力形塑了一批那个时代的亚洲年轻人,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一个技巧:娱乐艺术。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美] 大卫·波德维尔 著,何慧玲译
海南出版社 2003-01
香港的四大才子——金庸、黄霑、倪匡、蔡澜,无一不是娱乐技巧的高手,而他们彼此更是亲密无间的好友。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必多说,《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里的无数经典角色现今依然活跃在众多文化产品里,他笔下的江湖世界是华人精神中独一无二的浪漫桃源。
黄霑,香港知名作词人,他创作的《我的中国心》《沧海一声笑》《梁祝》至今依然为国人乃至世界音乐圈耳熟能详,他作词的《狮子山下》“做人如果没梦想,同条咸鱼有什么分别”成为港人精神的代名。
倪匡,香港知名小说作家、编剧,涉猎各种类型小说,代表作《六指琴魔》想象奇特浪漫。在嘉禾担任编剧时,更是为李小龙量身打造了《精武门》“陈真”这一经典形象。
蔡澜(左)、黄霑(中)、倪匡(右)
金庸(左)、金庸的妻子林乐怡(中)、蔡澜(右)
蔡澜在《蔡澜老友记》中品评、记述了许多与这些好友的交往事迹。在蔡澜的笔下,这几位才子脱去了名人光环的外衣,真实、鲜活甚至一身缺点。与他们的交往,影响了蔡澜一生,他们的故事也构成了香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蔡澜老友记
蔡澜 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0-01
但时间的浪不停歇地一年年拍打,最终也只剩下蔡澜一人。蔡澜说“老友是古董瓷器,打烂一件不见一件。”写作或许是保留这些痕迹最好的方式。
作为专栏作家,蔡澜一直到晚年都笔耕不辍,一辈子除了百本书籍之外,还有日记和社交媒体上零散长短的文字。《俗得可爱,吃得痛快》里,收录了2022-2024蔡澜晚年的23篇日记,有蔡澜的人生往事,美食、旅行手记,也有他面对人情、世事变化的思考。
对于自己始终如一的写作习惯,蔡澜如此评价:“为了喜欢而写,才是一个真正的开端。”但随着他的离去,这些人和往事也彻底被封进无人续写的纸页里,只留着某些潇洒、娱乐、风流的逸闻和精神待后人咀嚼。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