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儒学大家谈丨龚晓康:三重知行,揭示“知行合一”的深层内涵

5 已有 24 次阅读   18小时前
儒学大家谈丨龚晓康:三重知行,揭示“知行合一”的深层内涵
天眼新闻 2025-11-10 12:26
11月7日,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龚晓康在“儒学大家谈:阳明心学的日用之道”研讨会上,提出了“心、意、身”三重知行的分析框架,深刻揭示了“知行合一”的本体论基础。
龚晓康首先回应了历史上对阳明“知行合一”的批评,认为关键在于准确理解“知”与“行”的独特内涵。龚晓康提出核心观点:在阳明哲学中,知行问题贯穿于“心”“意”“身”三个层面。
在“心”的层面,“知”是“良知”,“行”是“良能”;在“意”的层面,“知”是意念认知,“行”是“一念发动”;在“身”的层面,“知”是身体感知,“行”是物理动作。龚晓康以“见孺子入井”为例生动说明:产生“怵惕恻隐之心”是心层面的知行,“知其为孺子”是意层面的知行,跑过去救援是身层面的行动。
龚晓康强调,心之本体(良知良能)居于根本地位,阳明称之为“知行本体”。阳明所反对的“知行二分”,实指“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因此,“知行合一”的本质是回归“知行本体”,即唤醒并依循良知良能。
联系“日用之道”主题,龚晓康引用阳明诗句“不理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化前”,指出那超越的本体恰恰需要在日用常行中,通过“世上磨炼”来克除私欲方能显现。“只要内心秉持良知,一切认知和行动都可成为知行合一的功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兵
编辑 罗昌
二审 谌思宇
三审 胡丽华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