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他却把苦难酿成了最醇的诗酒
元和十年(815年)春,四十三岁的刘禹锡终于结束十年贬谪,回到长安。看着满城盛开的桃花,他挥笔写下了那首惹祸的《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语带讥讽的诗,让他再度被贬连州。这一去,又是十三年。
"自古逢秋悲寂寥":贬谪诗人的豪迈胸襟
永贞元年(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这对正值壮年的他是个沉重打击,但他并没有消沉。
在朗州,他写下了传诵千古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一反传统悲秋的调子,展现出豪迈乐观的胸襟。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刻,他依然保持着精神的昂扬,这种气度令人叹服。
在连州任上,他继续以诗言志: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首《浪淘沙》以淘金为喻,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但志向不改的决心。
"沉舟侧畔千帆过":历史眼光的深邃洞察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宴席上,白居易赠诗一首,为他二十三年贬谪生涯鸣不平。
刘禹锡当即回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写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诗以其深邃的历史眼光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成为千古名句。他个人的不幸如"沉舟""病树",但历史的长河依然奔流不息,新生的力量不断涌现。
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历史眼光,使他的诗作具有了独特的哲理深度。
"旧时王谢堂前燕":咏史怀古的杰出代表
刘禹锡的咏史诗在唐代独树一帜,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金陵五题》。在《乌衣巷》中他写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通过王谢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历史变迁的无情。燕子依旧,人事已非,这种今昔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西塞山怀古》中,他进一步发挥这一主题: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些咏史诗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史识,更体现了他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东边日出西边雨":民歌创作的推陈出新
刘禹锡被贬巴楚期间,深受当地民歌影响,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歌风味的《竹枝词》。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将少女微妙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妙用,展现了他在学习民歌基础上的创新。
他在《竹枝词引》中说:"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
可见他创作《竹枝词》是有意识地继承屈原整理民歌的传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安贫乐道的精神家园
在被贬和州期间,刘禹锡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篇仅有八十一字的短文,展现了他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尽管身处陋室,但精神世界依然丰富充实。
这种在逆境中保持人格尊严的态度,成为中国文人精神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禹锡的现代启示:在逆境中保持昂扬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刘禹锡的人生态度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逆境中的乐观:他教会我们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心态
坚守的原则:他示范了如何在压力下坚守自己的信念
创新的精神:他在传统诗歌中融入民歌元素,启示我们要勇于创新
历史的眼光:他提醒我们要超越一时得失,用长远眼光看问题
"诗豪"的文学成就:刚健豪迈的独特诗风
刘禹锡被白居易推为"诗豪",其诗风刚健豪迈,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
深厚的哲理:他的诗作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创新的形式:他大力创作《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民歌体诗
豪迈的气概:即使身处逆境,他的诗作依然保持着豪迈的气概
明代周履靖在《骚坛秘语》中评价:"刘禹锡诗以意为主,有气骨。"
二十三年磨一剑:贬谪生涯的精神升华
从永贞元年(805年)被贬,到宝历二年(826年)返京,刘禹锡在贬所度过了二十三年。这段漫长的贬谪生涯,反而成就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
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他写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两句诗可视为他晚年心境的写照。尽管年华老去,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
大和二年(828年),五十七岁的刘禹锡再次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声"前度刘郎今又来",充满了历史胜利者的自豪。当年的政敌早已烟消云散,而他这个屡遭打击的"刘郎"依然屹立不倒。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