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刘禹锡将衰老与壮心结合,认为衰老反而激发了斗志

3 已有 40 次阅读   2025-08-18 09:31
刘禹锡将衰老与壮心结合,认为衰老反而激发了斗志
刘禹锡文化推广 2025-07-30 10:16
达理二首节选
白居易
何物壮不老,何时穷不通。如彼音与律,宛转旋为宫。
我命独何薄,多悴而少丰。当壮已先衰,暂泰还长穷。
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
学阮公体三首之二
刘禹锡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白居易与刘禹锡在对待"老"的认知上呈现出迥异的哲学姿态,前者以禅意消解生命困境,后者借壮心重构衰老价值,形成中唐士人面对生命衰变时两种典型的精神突围路径。
一、白居易:虚空之境中的生命超脱,白居易的诗。诗中提到“何物壮不老,何时穷不通”,这里直接点出了“壮不老”的普遍现象,即所有强壮的事物都会衰老。接着“如彼音与律,宛转旋为宫”用音乐旋律的变化来比喻命运的无常,可能暗示生命的周期性变化。然后诗人自问“我命独何薄,多悴而少丰”,感叹自己命运多舛,青春早衰,短暂顺利后又长久困顿。最后“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无奈,选择顺应自然,内心保持空虚宁静,可能是一种超脱的态度。
二、刘禹锡:壮心不灭的衰老重构,刘禹锡的诗。开头“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用北风和秋霜中的老马、猛禽来象征衰老但仍有壮心的生物。接着“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描绘远行的道路和阴暗的平原,可能象征人生的艰难和未知。“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描述在边塞奔驰和在华丽园林中迅速行动,形成对比,可能表现即使衰老仍能奋发。“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反问如果不因衰老的节气感动,怎能激发壮志?这里强调衰老反而激发了内心的壮志。
三、两种衰老观的深层差异
这种差异本质上源于两位诗人对生命本质的不同理解:白居易在承认生命局限性的前提下寻求超越,刘禹锡则在承认衰老现实的基础上发掘生命潜能。二者共同拓展了古典诗歌中衰老书写的精神维度,为后世提供了"顺命"与"逆命"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智慧。白居易更多是从个人命运出发,感叹衰老的必然和无奈,接受命运安排,内心寻求超脱;而刘禹锡则通过自然意象,将衰老与壮心结合,认为衰老反而激发了斗志,表现出积极面对的态度。需要进一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用词,确认是否准确,以及是否有其他文化背景影响,比如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刘禹锡的豪迈风格等。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