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去年暑假开始学习山水画,到现在整一年的时间了。梳理一年的学习,感触良深。 2011年7-8月,从一块石头,一个树技,一个山头,一种皴法学起,每天陪伴我的不是《芥子园》就是网络上的教学视频。一边看着,一边学着,一摞摞地毛边纸象小山一样在
-
草书大象 (宋步升) 学到知羞处 自知艺不精 我“字俗”了。 学习书法:日久生俗,“俗”是个长过程;后期最难的是脱“俗”,写出“自然风格”。 草书大象 (元明问道) 草书大象 , 大象矛盾。过去没有这个提法,我觉得草书与天、地、人一样是
-
怀念叔叔巩德芳、巩德胜烈士 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岳父巩德昌全家有七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为了完成岳父巩德昌的遗愿, 6 月 24 日,我首先联系到商洛广播电台记者张女士,她一直从事“ 红色记忆”的跟踪报道。在她的安排下, 26 日上午 6 点 40 分,我带着老伴姊妹五人
-
家有黄金万两,可惜庸人无知。呗唉...
-
“要”来的《芥子园画传》 (北京 100072 周学良) 一九六二年的中学时代,也是我最难以忘怀的年代。因为随着年岁的增长。历史的往事搅上心头,难以磨灭。是那样的清晰可见。是那样的触可得。有一件最让我难忘的是 “要”来的《芥子园画传》。 步行是我们这样
-
可能是老之将至的缘故,近年来开始想念全国各地的战友。心里常琢磨着怎样才能与他们见上一面,毕竟在一起为国家进过忠诚、抛洒过汗水、付出过青春年华啊! 过去曾借公差顺便,拜访过湖南岳阳一带的战友,也在家乡接待过首都、唐山、山东、江苏、陕西等地的战友,见面时那种纯情的快乐啊,无可比拟。然而
-
写得好!善思考,有见解!“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 格,是推究;致
-
闲谈“格物而后知至” 说起来有些奇怪,有时心里想了一个议题,在脑子里转了好几天,就想动笔写下来。一是做个记录,二是不变成文字反而欲罢不能。因此就乘热打铁,一鼓作气记录下来。也就心安了。 儒家教人 “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简称“修齐治平”。好多的领导人
-
乱谭:“书画”之道“秉于人之性情” 这句较不好理解的字就是“性”和“情”二字。实因读书少之所至。“性”是什么?古人有曰:“性者神也。”而“情”解释成感情,情绪,都能说得过去。文字字面上的解释有以下三种。 详解 1. 人的禀性和气质。